大众网泰安3月23日讯 泰安的水,源之于山川、游之于河渠、供之于城乡、润之于田野、汇之于湖库、弘之于人文。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构成,2014年,泰安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试点,今年正式进入试点期,标志着我市打造山水相映、城水相融、依山傍水现代新泰安的步伐已迈出第一步。
六大特色要素 构成泰安水生态文明系统图幅
水生态文明的自然要素包括“山—河—湖”,水生态文明的社会要素“城—田—文”,这六大要素构成了水生态文明的要素单元和物理载体。泰山、泰城、汶河、汶阳田、东平湖、泰汶文化是泰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六大独具特色的共生要素,整体构成了泰安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图幅。
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将以“山—城—河—湖—田—文”为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逻辑与要素单元,通过清洁海绵小流域建设、山水城市打造、多功能水网建设、生态灌区建设、良好河湖建设及泰汶新文化构筑等等,改善泰安市城乡水生态环境,强化水安全保障,促进产业、水管理与文化的系统升级,最终实现“山青溪长、城润业兴、河畅水净、湖清物丰、田沃村秀、文弘制严”总体目标。
水生态文明创建 为全市发展大局提供新支点
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为提升我市水生态文明水平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机遇。纵观泰安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水利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山—城—河—湖—田—文”六大要素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成效,但受经济投入、治理理念、技术能力等因素的局限,各个要素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与新时期的城市发展定位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如山区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仍然较重、城市河湖生态环境状况距离富民强市与幸福泰安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河流水功能区达标率总体不高、湖库水生态系统存在退化风险,灌区节水与面源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严格的水管理和特色的水文化体系亟待健全。
基于此,我市力图通过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发挥水在生态链和产业链中的正向传导和反向倒逼作用,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强化水安全保障,实现产业、管理与文化系统升级,从而改进泰安市“一山独秀”的传统格局,打造山水相映、城水相融、依山傍水的现代新泰安,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经济发展,为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战略的实施提供新的全局性支点。
“二十四”字行动方针 践行治水新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赋予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与新任务,为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市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提供了科学指南。
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试点范围涵盖泰安市全域,包括泰城(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五大区域,基准年为2013年,2015-2017年为试点期。今年作为试点期的开局之年,我市将按照全面部署、突出重点,抓好试点、典型示范和分级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注重与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根据“山—城—河—湖—田—文”六大板块实施“二十四”字行动方针:实施“涵—保—治—防”行动,推动清洁海绵型小流域建设;实施“景—节—回—配”行动,推进山水城市建设;实施“用—清—廊—调”行动,构筑多功能水网;实施“修—扩—保—育”行动,推动良好湖库建设;实施“节—控—治—集”行动,促进生态灌区建设;实施“提—建—传—弘”行动,打造泰汶山水文化。
相信通过试点期建设,全市水生态系统将得到极大改善。未来,泰安的水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山水文化更加辉煌,水资源管理更加规范,水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水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山—城—河—湖—田—文”六位一体的水生态文明体系也将初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