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李汶
2024年以来,泰安市生态环境局开发区分局立足生态环保工作职责,不断优化服务举措,为企业纾困解难,当好企业绿色发展“引路人”,助力企业稳进提质。
优化审批服务,保障项目“快”落地。精简环评审批流程。优化审批流程,将所有政务服务审批事项纳入“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推进“不见面审批”,实现环评审批“零跑动”。压缩审批时限,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报告表平均审批时限分别由60个工作日、30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10个工作日,为项目的尽快投产赢得了先机。升级环评审批服务。梳理建立省、市、区三级重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台账,明确专人负责,主动提前介入,全程跟踪服务15个重点项目更好、更快落地。建立污染物可替代总量指标池,统筹调剂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积极对上争取重点项目总量指标,切实保障辖区建设项目环境要素需求。2024年已依法依规审批确认31个建设项目总量指标,2个建设项目总量容缺办理。创新环评审批制度。推出全市首个环评审批改革试点 ,印发《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在辖区23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已有2个建设项目实现了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4个光伏发电项目实行环评豁免管理,1个建设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容缺办理,1个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降级为报告表。
优化执法方式,助企发展“添”温情。“差异式”监管,提效能。建立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机制,严格按照“准入”标准,将13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对163家企业开展了非现场检查,做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最大程度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柔性化”执法,保温度。积极探索推行“两轻一免”柔性执法事项清单制度,对轻微违法行为重在教育指导和容错纠错,实施“有温度”的执法,打造“松绑减负”新形势,对首次轻微环境违法行为且未造成环境危害后果的,减轻处罚或不予处罚,2024年以来,下达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7件,减免处罚金额122.42万元,启动生态损害赔偿案件5件,签订协议5份,依法主张生态修复资金217.3万元。“问诊式”帮扶,拓深度。践行“帮扶+监管”的执法理念,推行“先服务后执法”监管模式,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帮扶措施,通过送政策、问需求、解难题、促发展,持续营造高效优质营商环境。截至目前,走访企业89家次,收集问题诉求19项,目前问题完结率100%,企业满意度反馈100%。
优化管理模式,护航企业“稳”发展。精准化监管。聚焦“两打”专项行动,开展企业全面排查,形成“一企一策”风险防控方案,对企业车间厂房等重点区域进行全方位检查、细致排查,现场督促51家企业开展已建成和拟建环保设施、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排查共发现24个问题,均建立问题隐患和整改落实台账,现全部风险隐患已整改完成。引领企业绿色升级。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鼓励引导企业走绿色集约发展之路,完善绿色制造梯次培育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市级绿色工厂1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执法+普法”双管齐下。深化“执法+服务”不断增强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通过微信平台、线下培训等方式,积极宣传和深入解读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和优惠政策信息,推动实时宣传引导、精准普法优化,扩大政策知晓面和提高政策可及性。2024年以来,开展集中培训工作15次,涉及大气、水、自动监控、排污许可、优化营商环境5个领域,惠及企业培训人员2000余人。
(通讯员 张柳月)
返回大众网·泰安首页>>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李汶
过去一年,泰安市审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立足经济监督定位,不断拓展审计广度深度,在维护财经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揭示风险隐患、推动反腐治乱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详细]
近年来,泰安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拼搏实干,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创新转型,全市民营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详细]
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连续29个月保持高位均衡增长。[详细]
3月14日,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由黄委正式对外发布。东平湖管理局申报的戴村坝、石洼分洪闸、黄河东银铁路银山车站旧址(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3处水利工程文化遗产成功入选。[详细]
近期,全市各级妇联扎实开展了一系列暖“新”活动,着力解决“三新”领域妇女急难愁盼问题,为她们提供可感可及的关爱服务,助力新领域妇女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暖“新”活动10余场,受益妇女500余人。[详细]
近日,国家能源局网站发布《全国可再生能源供暖(制冷)典型案例汇编(2024)(第三批)》,位于宁阳县伏山镇的国能宁阳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低真空循环水供暖项目成功入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