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8-8582000

通讯员qq群:4037662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首页泰安新闻

60年“南茶北引”路 成就齐鲁“北茶”大本营

2016-03-30 16:50:00 作者:张元亮  来源:大众网
60年前,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南茶北引”开始,经过近60年的努力,山东大地遍布茶园,面积达到35万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茶”大本营。在“南茶北引”60周年来临之际,山东省茶文化协会策划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在即将到来的5、6月分,山东各大产茶区将开展宣传纪念活动,为此特别邀请山东省原副省长、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原会长王裕晏以及山东茶文化协会会长侯国云在济南接受记者采访。

      60年“南茶北引”路 成就齐鲁“北茶”大本营

      ——专访山东茶文化协会会长王裕晏

      大众网济南3月29日讯记者 张元亮)60年前,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南茶北引”开始,经过近60年的努力,山东大地遍布茶园,面积达到35万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茶”大本营。

      在“南茶北引”60周年来临之际,山东省茶文化协会策划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在即将到来的5、6月分,山东各大产茶区将开展宣传纪念活动,为此特别邀请山东省原副省长、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原会长王裕晏以及山东茶文化协会会长侯国云在济南接受记者采访。

      如今83岁高龄的王裕晏,面色红润、声音洪亮、步伐矫健,看上去精神矍铄充满活力。知茶、爱茶的王裕晏回顾了山东茶的历史,他追根溯源,讲述了毛主席提出“南茶北引”大战略,经过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努力,成就了“北茶”典范的荣誉,他认为山东茶叶任重而道远,需要重视品质、品牌、茶文化建设,借助“南茶北引”60周年的契机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饮茶氛围。

      历史上,山东产不产茶?

      山东茶的历史,经历过剧烈波折,这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里就有明显的投射。

      从历史上看,山东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陆羽《茶经》里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相传,神农炎帝寻求食物和药物遍尝植物时曾多次中毒不适,后因嚼茶而化险为夷,这就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

      可是,自唐宋代之后,气候变冷,北方不适合种茶,南方成了主要的产茶区,让人几乎忽略了山东的茶叶。于是有了《茶经》中“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的记载,西方学者也曾提出了“北纬30度以北地区不能种茶”的学说。

      王裕晏说,山东是饮茶大省,历史上就有饮茶的习惯,山东省有记载的茶,虽不很多,但是也了解到一些情况。喝茶最早的记载,就是灵岩寺的和尚喝茶。不过,那时候,喝茶大多是“南茶北运”而来。

      “古代的茶马古道,除了往西的道,我个人还有一个观点,就是通过运河到山东,到河北,再远到蒙古、西伯利亚、俄罗斯的道”,王裕晏说,有文字记载,那时候沿河两岸到处有浙商、徽商在买卖茶叶,山东境内运河段的商埠都堆积着大量南方茶叶。

      但是,我们山东人喝的茶,到底是不是都是南方的呢?王裕晏说:“历史上,山东是产茶的!”

      王裕晏说,记载上,山东晋代就有茶,盛的时候,在元明时期,山东胶东就是产茶的地方。

      王裕晏在论文《鲁茶渊源》中考证,古代典籍上,山东有过产茶的记述,明代就有“莱州茶”、“海州茶”,并被列入当时的名茶之列。但是,山东茶从什么时候没有的?王裕晏说:“这个没有记录。解放前,山东就没有茶,解放后,山东也没有茶。我们当时喝茶全部是从浙江、福建、安徽运来的,山东一下子成了无茶省。”

      “山东茶的消失,我认为是战乱影响或者遭遇了特大冻害之类的天灾”,因此,王裕晏认为,上世纪的“南茶北引”,是山东省茶产业的恢复。

      毛主席提过“南茶北引”吗?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王裕晏说,解放后,山东兴茶,如果从根上讲,这是毛主席提议的。

      1954年,在谭启龙(曾任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山东省省长)来山东任省长之前,毛主席和谭启龙在杭州的一次谈话时,就说过:山东人口多,又爱喝茶,你到山东去工作,应该把南方的茶引到山东去。并建议他“在山后多种些茶”。在两人的谈话中,毛主席同时还讲到要把“丝”、“竹”等南方的一些主要产物也引到山东。

      因此,南茶北引和南水北调一样,源自毛主席的大思维。

      事实上,毛泽东与谭启龙的家乡都出茶,他们也都是知茶、好茶、爱茶之人。谭启龙的家乡在江西永新县,是云雾茶的主产地。山东素有浓厚的饮茶习俗,是我国茶叶消费大省,即使国家每年从南方调拨4万多担茶叶,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当时茶叶是国家统配物资,是出口换汇的重要商品,增加调拨数量十分困难,山东自产茶叶非常迫切。谭启龙的到来,为山东从南方引种茶带来了机遇,他因此也被人们誉为南茶北引的第一人。

      谭启龙到山东不久,山东省委、省政府就达成共识:山东的茶叶供应不能光依靠国家,要想办法自力更生,于是就形成了“南茶北引”的最初想法。

      坚韧不拔的劳动人民成就了山东茶

      谈起山东“南茶北引”最大的感受,王裕晏说:“劳动人民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就了山东茶,在‘南茶北引’引种过程中出现很多反复,受过很多挫折,受气候和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南茶北引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往下走下去更显任重而道远。”

      1956年,谭启龙决定在山东试种茶叶,在他的直接安排下,山东从安徽购进了大批茶苗、茶种,分发到各个地区试种。当时,山东“南茶北引”范围最初确定在青岛、日照、临沂三地,第一次南茶北引自此开始。

      但是“南茶北引”谈何容易,由于地域气候等原因,当时农林部门没有懂茶树种植的,第一批5000株茶苗全冻死了。第二年,即1957年春,又引进茶苗4000株在青岛中山公园栽植,仍没有成活。1959年莒县又引进4斤茶种进行试种,后来总算引种成功了,可是,几十年不遇的寒潮突袭,致使成片的茶苗被冻死,有的茶园甚至整体毁坏。再加上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南茶北引”几乎面临失败的格局。

      后来一直到1965年,谭启龙在青岛考察时,发现青岛中山公园路两旁当冬青种植的几棵茶树成活了,这大大增强了谭启龙的信心,于是发起了第二次南茶北引。

      1965年青岛茶树第二代出世,青岛市太平山麓茶苗试种成功。青岛试种茶苗成功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开始广泛试种茶苗,其中以山东日照、临沂最为出色。

      1966年山东日照南茶北引试种成功。

      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次现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生长在江南地区的茶叶第一次跨过了高纬度的限定,在北方的土地上正式生根发芽。

      王裕晏说,山东人就是靠着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使南方优质茶树品种度过了抗旱防冻的难关,在山东一个个安了家。

      做品质树品牌发展茶文化 山东茶潜力无限

      王裕晏告诉记者:“山东茶叶片厚、滋味浓、耐冲泡、香气高,仅这几条就远胜过南方茶,并且拥有良好的知名度,为了让山东茶的品质在人们心中信得过,放心喝,我建议可以大规模发展茶叶合作社,统一管理,提高山东茶的品质。”

      王裕晏说,茶园连片管理,科学种茶,购买先进的茶叶机械,统一采摘,规模化生产,这样可以保证茶叶品质的稳定,让老百姓的茶园都成为优质茶园。

      山东的茶叶品牌众多,知名品牌也不少,但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却不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继续发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齐鲁大地好茶者甚众,经过“南茶北引”工程,山东鲁茶也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加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是山东茶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

      不过,王裕晏也认为,一亩茶,十亩田。由于种茶的经济效益高,我省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直接影响到我省茶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和销售。突出的表现:一是加工质量良莠不齐。目前全省共有大小茶厂上千家,“家家生火,户户炒茶”的小作坊生产情况严重,极大影响了我省茶的声誉;二是品牌多而乱。目前全省有注册商标的加工企业近八百家,众多的品牌使消费者难以辨别和区分;三是规模化程度不高。我省的茶叶加工企业虽然不少,但年加工能力达到30吨的企业却不多,绝大部分是小规模零星生产,严重影响了我省茶的品牌和形象。“品牌才是提供消费者购买的理由和保证”,所以有必要对名牌产品加以保护,以促进茶经济和茶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王裕晏说,2006年,历经近一年时间经专家评选出的我省“十大名茶”(其中,日照市占6个)、“十大优质茶”(其中,日照市占6个),一方面集中展示了我省50年来茶叶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对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共创品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东茶应该一边走品牌铸造之路,一边加大产茶农业区的开发。”王裕晏认为,纵观当前茶产业的发展,品牌缺失都是一个瓶颈。在全国企业已经从产品销售发展到品牌营销的高级阶段,山东茶能否重振雄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培育起知名茶品牌。

      文化是茶一大重要属性,茶也已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茶文化推广的好不好,决定着能不能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饮茶氛围,影响着茶产业的发展。

      “山东茶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的推动,但这方面我们还做的不够,缺少茶文化的相关人才,茶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饮料,随着养生文化的流行,相信茶会收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做好山东茶文化推广,山东茶发展潜力无限。”王裕晏说。

初审编辑:陶云江
责任编辑:王洪玲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 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 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本网特稿

重磅专题

泰安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