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社区公墓远景。(记者 赵伟 摄)
青云街道福田社区的礼仪堂,社区里不管谁家的丧事都在这里办。(记者 赵伟 摄)
一人一碑一树。(记者 赵伟 摄)
新汶街道程家楼村的骨灰堂。(记者 赵伟 摄)
大众网记者 田阳
1993年,一部国产荒诞喜剧电影《孝子贤孙伺候着》上映。影片通过诙谐幽默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移风易俗,将现实意义的新旧文化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忆起这部影片,不少网友还对电影中的办丧场面印象深刻:花圈、寿衣、扎彩、三拜九叩、披麻戴孝、吹鼓手奏乐等,旧时农村的红白事习俗说起来就让人头疼。80、90年代,移风易俗行动在山东省新泰市逐渐开展起来。1995年,新泰市青云街道青云社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刮起强劲旋风。
薄葬费用减免 丧葬费补贴3000元
今年73岁的翟宗年是青云街道青云社区红白理事会的一名“老人”了,他回忆说:“厚养薄葬是从80年代开始就推行的政策。老观念的大操大办、报丧、修坟啊,都是陋习。过去办丧事开支大,有的人还借钱办丧事,更有铺张浪费的现象。移风易俗的丧葬政策实行以后,现在社区免费提供公墓,一人一碑一树,一切从简,还补贴3000元丧葬费,一场下来花不了1万块。”薄葬形式的殡葬除了让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还对低保、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的基本殡葬服务费用予以减免。大众网记者了解到,2014年以来,新泰市为622人次减免基本殡葬服务,减免金额60多万元。
新汶街道程家楼村红白理事会成员臧敦昌给大众网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办一场丧事,搁到现在的经济水平来看,最少要花费两万元。还不算修个大坟1万元,下斗子、棺木和墓碑。一桌宴席300元,吹鼓手演奏一天1500元,披麻戴孝的白布一人一丈六,最少100身,大办一场下来至少要花4、5万元。”
礼仪堂节俭吊丧 骨灰堂节约土地
青云街道福田社区办丧用的礼仪堂就建在公墓旁,“礼仪堂一楼大厅用来停放尸体和家属哭丧;二楼有客厅,配备了厨房和桌椅板凳。社区不管谁家遇到白事,都在这里办,简单也节俭。”福田社区党委委员、副书记刘振告诉记者。此外,公墓里碑坟前不允许烧纸,祭奠倡导使用鲜花等,烧纸有统一的火池。积极推广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家庭追思会、社区公祭等健康文明祭扫新形式,减少因焚香烧纸引发的火灾隐患和环境污染,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丧葬陋习。
在新汶街道程家楼村有一座公益祠堂,里面安置的都是村里逝者的骨灰盒。记者在祠堂里看到,这里竖立着一排排木质龛架,每排龛架上有24个正方形龛盒,供放置骨灰盒,有的骨灰盒前还有一尊灵位牌。祠堂外有七个小祭台,每个小祭台上备有香炉和小火池以供焚香祭扫。该祠堂自2007年开始启用,占地面积一千二百平方米,堂内共设1056个骨灰盒存放位。照这样计算,每位逝者所占用的墓穴面积不足一平方米。
新泰市每个乡镇街道民俗理事中心与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公益性公墓规模为每千人2至3亩,严格控制墓区内墓穴面积,单穴不得超过0.8平方米,双穴不得超过1.2平方米,墓碑高度不得超过0.8米,墓穴间距不得超过0.5米。
丧葬新风遍地吹 移风易俗成效大
“省钱、节约土地!”这是新泰市实行移风易俗丧葬政策以来,市民群众的共识。“不需要买墓地、棺木和石碑,火化了放到骨灰盒里,安置在祠堂里,丧葬办下来最多几千块钱。”新汶街道程家楼村村民臧敦怀表示。
新汶街道程家楼村红白理事会老会长臧敦昌,五年前卸任了理事会会长一职。今年已经74岁的他,帮村民办红白事已经有30多年了。作为一名老党员,他率先提出了建骨灰堂这一措施。他告诉记者:“过去埋在地里,要是修个大坟,得浪费不少土地。有了骨灰堂,村民的骨灰都放在这里,一个人占不了多少地方,节省下来的土地可以规划别的建筑,村民、村委都省事。”
2013年以来,新泰市把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内容,“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改彻底”。全市21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移风易俗促进会,负责辖区内的红白事办理事宜。916个行政村居(社区)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会长由村“两委”干部兼任,统一丧葬礼仪标准和流程。火化、报丧、吊丧、下葬都严格按照流程操办,整个丧葬活动不超过三天。吊丧严禁摆设酒席招待吊丧人员及助忙人员,一律采取流水席方式招待,做到一人一碗菜、不喝酒;严禁雇佣吹鼓手、使用高音喇叭,一律播放哀乐;严禁披麻戴孝、大破孝,一律不准拄哀杖;严禁摆祭迎客,一律不准搞招魂扬幡、泼汤指路等旧葬习俗;严禁扎纸人纸马、放炮哀鸣,简化三拜九叩、叩头行礼环节及程序,采取送花圈、戴黑纱、行鞠躬礼的方式祭奠;严禁在城市街道、公共场所停放遗体或骨灰、搭建灵堂、摆设花圈等方式从事丧事活动,提倡在村民俗理事中心办理丧事。减去这些繁琐的事宜,整个吊丧活动一上午就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