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3月24日电(米广莉 陶园园)三年前,泰安市岱岳区天平街道南大圈村很穷,村里的小伙子连娶媳妇都难。三年后,南大圈村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这种快进式发展变化让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赵洪儒深有感触:“只有打通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发展农村。”
据了解,南大圈村有土地2000多亩,其中山荒地占640亩。全村现有人口700多人,几乎全是老幼者。村子在历史上就不富裕,2013年,全村集体收入每年大约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9000多元,只是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1/3。“在贫困的乡村,单纯依靠种地根本无法满足生活所需,为了生计,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望着落后的村子,赵洪儒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南大圈村的不远处,山东恒源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鹿成增也在焦急地寻找工厂帮助农村发展的路子,他想找一个落后的乡村。“越贫困的村子越好,这样帮扶成功后才能更有说服力!”从小生活在农村,鹿成增对农村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他希望通过新的形式,去帮助农村摆脱贫困。短短几个月时间,鹿成增在附近的乡镇前前后后跑了几十个村庄,“看过的村子条件都很差,但我就想要个最差的。”
得知鹿成增想法的天平街道立即将贫困的南大圈村推荐给他。“南大圈村确实穷,而且制约村子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水。”鹿成增说,初次见到赵洪儒时,他正在山上刨地瓜,看着这小伙子挺年轻,而且从干活的架势判断是个能吃苦的人,最后定下了南大圈村。
2012年底,南大圈村委和山东恒源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门召开联合会,决定成立南大圈生态文明村建设指挥部。2013年,是南大圈村的基础建设年。短短一年的时间,修成了三条从村子通往山上的道路,架设了一条1.5公里的输电线路,安装了一个100千瓦容量的变电站,修好可蓄水8万立方米的山间小湖,打了3口山井,栽种了各类果树、松树1万多棵,试种有机地瓜和南瓜等10万多株,并培训了自己的技术人员。所有的这些事情,都在一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解决,南大圈村面貌大变。
这一年,根据南大圈村的实际情况,鹿成增和村委成员很快确定了村子的出路——大力发展旅游业。“根据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周末游将成为家庭的主要出游方式。”鹿成增说。
近郊旅游将成为中国旅游的发展趋势,南大圈村距离泰安高铁站仅10公里,临近泰安、济南市区,将荒山打造成旅游区具有可行性。
2014年,南大圈村开始了再次嬗变:扩大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推进旅游项目的建设,开设小工厂,修建敬老院,开挖第一期荷花沟,试养大雁……南大圈的荒山打造成了景美如画的“西山生态园”。以前的荒山承包户告诉记者:“这片荒山曾经是我们的包袱,荒废着可惜,别人也笑话,但种上庄稼却白搭上功夫还不挣钱。”在鹿成增的帮助下,村里将荒山进行承包发展旅游业,原先的承包户可以在这里打工,每月有固定的收入,还耽误不了自家地里的农活,深受承包户的欢迎。
“四周的村民都来我们村看了,他们可羡慕我们了,现在连村里的光棍儿也不愁娶媳妇了!”村民高春菊笑称,从去年以来,本村的姑娘都不愿意往外走了。一旁的村民李传凤也忍不住说,这个春节,南大圈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本村的、邻村的、走亲戚的、回家探亲的……一下子都涌到了村子里,看着这里建设得这么好,大家都说以后不用出村就能旅游了。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已经有回村发展的打算。现在,一些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开始练习厨艺,盼望村里游人满园的时候,可以开一家农家乐菜馆,招待远方的客人,同时还增加自己的收入。
以工带农模式发展到今年,管理方式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变:以企业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村子管理为主。“由‘输血’变为‘造血’,农村才能彻底致富。”现在南大圈村的发展规划步步清晰:尽快绿化荒山,让荒山变成花果山和旅游地;打造南大圈有机农产品品牌,使农产品的收入增加一倍;将村子近2000亩的旱田全部升级为水浇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帮助村子建设工业加工生产线,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就业,预计此项年可实现村集体收入500万元以上;建设养老院,让村里75岁以上的老人老有所依;修建村子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按照规划的总体目标:经过五六年时间的奋斗,将南大圈村建设成为荒山绿化率达95%以上、文明富裕的生态化乡村,村民每年的人均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地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具备二次投资的能力。
近年来,岱岳区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工程,让很多贫困村和贫困户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途径。这个脱贫故事不是一个特例,以工带农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普遍性,很容易借鉴学习。
“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需要更多的企业和工厂来帮助他们。”岱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政府将继续当好“红娘”,为更多的企业和贫困乡村牵线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