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施金,冬施银,眼下施肥还不过。12月8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高胡庄村村民高兴安家的樱桃园里,高兴安正在忙着向已挖好的一条条席沟里填埋肥料。
“希望来年再有个好收成!”高兴安介绍,他家种了4市亩地200多棵大樱桃树,都有十来年树龄了,每一季下来,有的一棵树就能卖到2000多元,“这些大樱桃树成了摇钱树”。
“这些年种植大樱桃算是种对了!”高兴安笑着说,靠种植大樱桃,两年前他把旧房翻建成了二层小楼,还购买了新家具新家电,一家三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位于山区的高胡庄村,放眼望去,房前屋后、山下山上到处是樱桃树。“没有一户不种的,我们村基本称得上是‘无粮村’。”高胡庄村党支部书记高丙强说。
恰恰相反,十年前的高胡庄村与当地其他村一样,家家户户都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高胡庄村人均耕地较少,加上缺水及受气候影响,种粮每年只能种一季,人均年收入1000多元,村民生活仅能维持温饱。
那时的高胡庄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生产路也就是一米来宽,推个小车都措不开”,“买辆自行车骑,在其他地方骑6年,在俺这也就骑2年,颠坏了”,“娶媳妇都难,不愿嫁到俺这里”……说起当年村里的穷困景像,在村里已工作了30多年的现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夫花边说边用手比划着,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高胡庄村发展大樱桃产业,源于十年前当地政府已开始鼓励探索发展特色农业,提高种植养殖效益,助农增收致富。高胡庄村地处山区,这里的土壤、气候等因素适宜种植大樱桃,因地制宜,村里决定发展大樱桃产业。“头一脚难踢,真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高丙强说,当年为带动农户种植大樱桃,村干部们先带头种植,还一趟又一趟地到每家每户做工作,足足用了三年时间才开始发展起来。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近几年,高胡庄村搭上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的“顺风车”,不仅硬化了3条道路,还打了800多眼深水井,将260多根三相电线拉上了山,在400多亩樱桃园里铺设了喷灌系统。
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高胡庄村大樱桃种植业的规模发展、绿色发展。每年到大樱桃收获的时节,七八十家外地客商早早来到这里“安营扎寨”,高胡庄村的大樱桃走出了大山、进了城,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当年俺村95%的户是贫困户;近几年靠种植大樱桃,现在90%的贫困户已脱贫致富。”高丙强高兴地说。
高胡庄村的脱贫“蝶变”之路是近年来当地政府持续大力开展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近年来,岱岳区大力实施了‘精准扶贫’工程,以‘造血式’产业发展来主导扶贫工作,让贫困户尽快找到脱贫致富的途径。”岱岳区委书记王永征说。
位于山区的下港镇窝角村前些年靠发展核桃、板栗等林果产业,村民收入可观。但是近几年当地降雨偏少,林果产量和质量不高,再加上价格上不去,村民收入下滑。“别说灌溉用水了,就连生活用水都困难!”住在半山腰上的村民焦学水深有体会地说,两年前,他每天要从山的北面走1公里多到山的南面去挑水喝。
“缺水是影响这里群众生活和增收致富的根本问题。”牵头产业扶贫工作的区农业局局长孙越介绍,2013年,该区依托市级扶贫项目,在窝角村的山上修建了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并铺设管道到各家各户,引水上山再分流到户、到田间地头,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村160户贫困户的饮水和灌溉用水问题。
与之毗邻的大地村,同样以发展林果产业为主,也遇到同样的发展问题,于2014年被当地政府“精准识别”列为省级贫困村。“除发展林果产业外,我们还想再找一条增收富民的新路子。”大地村党支书记张运军介绍,当地有种茶的历史,在政府扶持下,去年村里引进了一家茶企,目前已建成茶园60亩,100来口村民可来这打工,带动村民再发展茶产业。
“造血式”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该区科学合理的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主要用在了贫困村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产业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孙越介绍,“十二五”期间,全区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27个,投入扶贫资金3521万元,发展起来了养蚕、苗木、林果、茶业、大棚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全区贫困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达到了15%以上。
“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因素很多,贫困群众的需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用力。”岱岳区委副书记、区长张韧说。
对当地政府下一步如何进行“精准扶贫”,张韧介绍,根据致贫原因,该区已对现有贫困户进行分门别类,“一村一策、一户一档”施策:对具备脱贫潜力的,根据农户种植养殖习惯,确定了设施蔬菜、特色林果、畜禽养殖和休闲农业等帮扶方式;对不具备脱贫潜力的,在低保兜底的前提下,实行救助扶贫与提供公益岗位相结合进行重点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