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覆盖城乡老有所养:向着幸福前进
泰安2000年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93.6万人,占总人口的16.8%。其中,农村老年人72.3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7.2%。近年来,泰安市坚持政府引领、社会主办、市场运作原则,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全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陈丽娜
农村养老暗藏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村养老陷入政府管理不从心、儿女赡养力有不逮、体系保障鞭长莫及的状况。
近年来,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养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现实中,一方面机构养老兴建困难。一间普通规模敬老院的建设需要数百万元资金投入,建设完成后养老费用每月也在2000元左右,对于农村而言门槛过高。另一方面,农村老人观念短期难以改变。受“养儿防老”观念影响,老人们普遍认为儿女赡养才有面子。”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李晓群博士说。
养老机构如何建设,农村老人如何“引出门”,社会力量怎么发挥,这三大难题使得政府扶持“有心无力”。
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民工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空巢现象日益严重,空巢老人赡养问题陷入困局。而青年一代外出务工收入有限,在城市生活、抚养子女与赡养父母三方压力下有些自顾不暇。
传统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新兴的敬老院、养老院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养老机构的空白,但两者都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子女过多,易造成子女间相互推诿,不愿承担赡养责任的现象,造成老人离群索居,晚年凄凉。另一方面,机构养老作用有限。敬老院负责接收家庭经济困难的老人,而养老院每月养老费用对于农村而言过高,老人普遍说“住不起”。对于有家庭收入而收入不高的农村老人而言,机构养老成了空口言,共同的生活平台耽于幻想。”李晓群说。
幸福院里话幸福
11月26日,东平县大羊镇后魏雪村幸福院里传来了阵阵欢笑声,90多岁的孙振英老人精神矍铄,正坐在休息室门口穿针引线,给重孙子做着小棉袄。她拉着记者的手说:“在这里,我们这些老家伙过得很舒坦,每天换着样儿吃饭,还能在一起唠唠嗑,就是撵我走我也不走。”
老人们在宽敞明亮的大院里打扑克、锻炼身体;在窗明几净的公寓里热热闹闹看电视、拉家常;在医务室,专业医师一丝不苟地为老人测量血压;在咨询室,热心院长推心置腹与老人谈心解闷。这是农村幸福院的一个缩影。
“村里的幸福院是由旧学校改建而成,现在已有常住老人20位。院里没有专门的服务人员,入住的老人相互帮助,年纪小的照顾年纪大的,会做饭的当厨师,腿脚好的当保洁员,识字的就给大家念念报纸,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后魏雪村党支部书记郑昌华说。
为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泰安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考虑村情差异,不追求统一的标准,力求方便实用。老人“抱团养老,就地享福”,既顺应了农村传统养老习俗,又解决了老人孤独寂寞、无人照顾的现实问题。
据泰安市民政局局长孙兰俊介绍,如今在全市已经形成了社会各界支持幸福院建设的强大合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幸福院在财政上拿出部分资金按照面积、床位等给予补助;乡镇(街道)、村集体从工作经费中挤出一部分用于幸福院的改造建设,补贴运行经费不足;对幸福院的用水、用电、用气、用暖等费用都给予减免优惠;卫生部门成立义务巡诊队、农业部门帮助建设蔬菜园、体育部门赠送了健身器、住建、规划部门为幸福院建设提供住房建设支持等等。
养老服务体系全覆盖
泰安市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着力构建市、县、街道(乡镇)、村(社区)四级建设功能互补、层次衔接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为全面打造一所集养老、护理、医疗、康复和实训为一体的高标准、示范性的养老服务机构,同时兼顾培训和指导县级、社区等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泰安市规划建设了泰山社会福利中心。该中心占地245亩,规划设计2000张左右床位,总建筑面积10.3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5亿元。
项目定位突出养护、培训、示范功能,总体布局分为办公医疗、养老护理、实践培训三个功能区,可提供专业养护、康复、营养、社工、心灵关怀、老年课堂、节庆活动、休闲娱乐、亲属陪伴、示范培训等全方位服务。
6个县市区全部规划建设了县级社会福利中心,新建或依托乡镇敬老院改扩建成18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成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的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农村幸福院1158处。此外,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社区服务资源,建成推广“12349”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筑起了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截至目前,全市养老床位数已达3.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4张,全市已经初步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孙兰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