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言明
本报通讯员 宋 杰 李胜男
君子文化浸润校园、社区,桃木雕刻古老技艺重现往日辉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如火如荼……肥城的文化优势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睛之笔”。
近年来,文化在肥城闪耀出的光辉更加灿烂夺目:2013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届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称号;2014年被文化部、人社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今年连续荣膺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
肥城市委书记张成伟说:“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我们将文化的改革发展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力抓手,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文化软实力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硬支撑。”
强机构、聚合力:
吹响文化建设“集结号”
倾全市之力推进文化发展,肥城首先强机构、聚合力——成立了文化强市建设协调促进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政协主席任常务副主任。文促委下设文化事业、书画艺术等10个组,分别由10名市级领导干部任组长,文化建设工作分类推进。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定要靠文化。如果不靠政府推动,不靠社会文化体系带动,文化必然是一个缺项。”张成伟说,“另一方面,富裕起来的老百姓也对文化生活有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去年以来,肥城将“建设文化强市”融入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及科学发展总体布局中,做到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部署、同步推进、通项考核。
肥城是史圣左丘明故里,还是商圣范蠡的隐居地,整合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肥城项目化运作、实事化推进文化建设。该市投资4.13亿元在黄金地段规划建设了地标性建筑文化中心,相继建成了肥城书画艺术馆、张华清李华英美术馆、左丘明文化研究院等一批重要文化场馆,百信广场、范蠡公园、康王河公园、白云山公园等文化广场遍布城区,镇街建设“尼山书院·国学讲堂”12个。
抗战时期,八路军115师指挥的陆房突围站就发生在肥城。为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肥城投资1.1亿元建成了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9月18日开馆运营,成为一个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陆房烈士陵园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文化惠民:
群众从“看客”变“主角”
文化惠民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肥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常绪扩表示,我们不断提高文化惠民的覆盖面,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文化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内涵。
位于肥城市文广大厦的市文化馆,常年在这里活动的市民达到2500人次。58岁的文化志愿者于庆玲说:“来这学习的大部分都是退休人员,不求别的,只求发挥我们的余热,增加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这些文化志愿者还在农闲时到基层教农民跳广场舞。目前,肥城每个村都有宣传队,文化志愿者发展到2500多人,带动发展起文化带头人6000多人、文艺团队600多支。”肥城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杨淑贞说。
在安站镇陈楼村北的文体小广场上,20余名村民踏着节拍跳起轻快的广场舞。“大家都爱来跳跳舞,市里镇里的文艺演出隔几天就来一场,农闲时候可热闹了!”照顾孙子的刘大娘高兴地说。
现在,肥城15个镇街区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文体小广场、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实现村村全覆盖。依托文体小广场,肥城市已形成“15—20分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圈,“送文化”变为“种文化”,群众从“看客”变为“主角”。连续4年举办“百姓大舞台”——农民文化节,每年开展活动700多场次,8000多人次参与演出。
文化产业勃发:
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君子文化、桃文化、军事文化”三大文化名片在肥城熠熠生辉,文化旅游、书画艺术、饮食文化三大文化产业,铸就了一批地方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文化品牌阵地。“在肥城,文化不再是配角,而是牵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肥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孟庆刚说。肥城市培强壮大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和企业。翦云山、云蒙山、白云书院等10余个文化旅游项目各具特色,新华印刷有限公司出版物印刷产能产量居山东省第一,春秋古城、中华儒商文化园被列为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晒书城博物院、肥子故国文化园被列为泰安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画卷在肥城精彩绘就。
坐拥十万亩桃园资源,该市桃文化产业发展淋漓尽致。目前,桃木旅游商品发展到20多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先后荣获国内外各类大奖180多个,并入选中国最佳必购旅游商品。全市桃木旅游商品加工销售企业160多家,年销售收入8亿多元,占全国80%市场份额,肥城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桃木工艺品研发生产集散中心。今年8月,该市组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已进驻18个企业,涉及3D打印推广应用、移动客户终端开发设计与市场推广等多个门类。文化创意产业在肥城隆起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