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文化聚焦·我眼中的名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83岁的刘宝纯擅画“泰山”“三河”(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可谓兼知山水之美,堪称中国新山水画派的旗帜人物。日前,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联合主办,山东美术馆、山东画院承办的“正道沧桑——刘宝纯诗书画全国巡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共展出刘宝纯50余年间创作的诗书画作品近200幅。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生长于齐鲁大地的刘宝纯,深知登高然后可以望远的道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半个多世纪来,刘宝纯从泰山脚下的布衣书生,逐渐成长为站在泰山之上的“白发学童”。
他以名画为师。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入艺坛,刘宝纯就临摹大量古代名画,悉心研究各派笔墨技法,博采百家之长,奠定了厚实的传统艺术功底。
他拜名家为师。在家国动荡之际,青年刘宝纯携自己的作品登门求教于方家,上海的谢稚柳、唐云、陆俨少,北京的李苦禅、王雪涛、李可染,南京的钱松喦、宋文治,天津的孙其峰,山东的关友声、黑伯龙等画坛名宿,都是他拜访过的“高山”。李可染亲自垂范,教导他做“白发学童”,让他终生不忘好学的本分;李苦禅“画者意之形也”的教诲,让他明白体悟的重要;王雪涛倾囊相授花鸟技法,让他对色彩与笔法有了独到认识……
他也以自然为师。泰山、黄河、大海都是他的天然宗师。1971年,涉黄河写生;1972年,临海河写生;1973年,至淮河写生;1976年,浮长江写生……1996年,在率团访问台湾期间,他写生68幅。1987年,访日期间他又写生100余幅。肯下笨功夫,肯吃人所不能吃之苦,是他的本色。
“两军阵前,最重要的是前三斧或前三枪,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已过八旬的刘宝纯身材魁梧,望之俨然,说这话时就像阵前的将军,“但是要想耍好这前三斧,可不是件容易事,要靠平时下狠功夫,肯出‘千斤拨四两’的苦力,方有‘四两拨千斤’的从容。”
人民大会堂正门厅的巨幅国画《长松图》,泰国王宫淡浮院正厅的《泰山烟云》《蓬莱仙阁》,中南海西花厅总理会客厅正壁的《泰山松云》,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日期间赠予日本住友集团的国画《山高水长》……他的作品静默地陈列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无声地宣示着它们的主人站在“巨人”肩上所取得的非凡造诣。
他也是众多国际艺术活动的座上宾。1994年,在美国休斯敦大学举办画展期间,休斯敦大学和帕沙迪娜艺术研究中心均聘刘宝纯为客座教授,休斯敦和迪肯斯两市均授予他“荣誉市民”和“亲善大使”称号,得克萨斯州议会赠授州旗,迪肯斯市宣布将1994年1月17日定为“刘宝纯日”,并赠证书和“市钥”。1997年,日本NHK卫星台4次向全球播放介绍其绘画艺术的节日。
中国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刘宝纯说:“画家不是画匠,不能只懂得一门、一派、一种方法,要有广博的人文修养。”在他看来,优秀的国画家应该具备多方面修养,如果不研习书法,作品就缺少筋骨;如果不学习诗词,作品就缺少灵魂。本次展出的山水、花鸟、竹石、书法等作品,展现了刘宝纯“有骨有肉、骨肉不分”的翰墨功夫。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年过八旬的刘宝纯,对此别有一番见解。他的“矩”就是“千斤拨四两”,下笨功夫做人作画,誓做“白发学童”。
(鹿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