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嘉
泰安市徂徕村地处徂徕山西北麓的山峦之中,由30个自然村组成,其中有一个叫赵家庄的自然村如今只剩下了四户人家。而四户人家的留守村民,最年轻的也已经74岁。
重阳节到来之际,记者前往该村,探究老人留守山村的生活与故事。
徂徕山中有人家 5位老人守田园
19日早上7点,记者一路颠簸了近2个小时到达徂徕村,寻找大家口中留守老人的世外桃源。由于赵家庄位于徂徕山深处,只有一条不足一米宽的羊肠小道。在徂徕镇工作人员李东国的热情带领下,记者沿路慢慢前行,远远看到赵家庄四周山险、石奇,涧中溪水潺潺,两座水库和若干座小二型水库像颗颗明珠分布在山峦中。李东国说,虽然赵家庄房子不多,但比较分散。
接近赵家庄,声声犬吠传来,走过小道边的一户人家,记者看到院子里一位花甲老人正在用刀将地瓜劈成一片一片的,动作干净利落。“她叫刘同兰,已经84岁了,看不出来吧?”李东国笑着向记者介绍。看到有陌生人进门,刘同兰热情地站起来打招呼。老人腰杆笔直,说话时声音洪亮。当记者询问老人累不累时,刘同兰笑着说:“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我们这群老家伙一手包办,活得开心着呢。”
得知记者是来探访留守老人的情况,刘同兰主动带着记者来到邻居魏兴兰的家。走进院门,记者看到稍微有点驼背的魏兴兰正在打扫卫生,她边扫边和记者聊了起来。二十多分钟后,87岁的魏兴兰才放下扫帚,心满意足地在院子里散起步来。
活泼开朗的刘同兰老人说,赵家庄是赵氏家族在徂徕山发展遗留下来的一个村落,繁盛的时候共有20余户人家,如今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只剩下四户人家在山中居住着。“留下的都是老头、老太太,5个人。”刘同兰大声说。
最小年龄74 难舍这方山和水
看到记者疑惑的表情,李东国介绍,50年前的赵家庄可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村落。
回村看望母亲魏兴兰的赵光宝说:“当时由于战争连连,漂亮的媳妇都嫁到我们这里了,山里人少,敌人打不上来。随着山村的发展越来越落后,那些走出大山打工的青年村民一年都难得回家一趟,移民村外的更是不再回来。像赵家庄这样在大山深处的村子,没有一名职业医生,村民们一旦生了病就必须步行十多里的山路下山去买药。”
赵光宝介绍,徂徕村合并了周围的13个自然村,其中包括赵家庄,越来越多的村民搬下了山,融入了平原生活。现在只剩下留守在山里的5个村民,最年轻的也有74岁了。
记者了解到,赵家庄仅存的四户人家中,有一家的老人被孩子接下山小住几日,其他均是老人坐镇:84岁的刘同兰,74岁的孙永芳及其78岁的老伴张学级,82岁的张学岱,87岁的魏兴兰。
赵光宝告诉记者,他在村外打工,经常回来看望老母亲,因为她不愿意下山去住,所以只能自己多跑几趟。“我年轻的时候曾经被‘小日本’撵着跑过,我姑姑头都被敲破了,现在这把年纪感觉活着就很幸福,儿女经常回来看我,吃的好穿的好,没什么不满足的。”魏兴兰说。
当记者询问为何不愿意搬到山下住时,82岁的张学岱老人说:“现在条件好了,孩子们也都孝顺,住得好好的,干嘛下去?”面对记者的采访,其他老人也都表达了类似的情怀:舍不得这方山水。
运动小酌两不误 大山深处夕阳美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在老人身上得到了印证。
张学岱老人是一位老革命,年前上房顶修房子时摔伤了腿,造成大腿骨折,休养了几个月就正常运动了。老人每天都会活动一下筋骨,还自己按摩双腿,促进血液循环。3个月后他能站起来,扶着桌子慢慢移动双脚,然后每天扶着助行椅到院子里来回走好几圈。如今,老人已能快步行走。
张学岱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唱歌,他能哼唱几十首抗战歌。记者让张学岱老人随便唱两句,他唱了一首《徂徕山之歌》,口齿清楚而且不忘词。
除了爱运动,记者采访发现,留守的老人各有各的生活态度。刘同兰说,她从来不挑食,吃的非常少,每餐基本只吃一点。刘同兰有两儿两女,如今由四个孩子轮流上山看望她。晚上一般8点多就睡了,第二天早上6点多起床。
采访中,记者看到老人刘同兰的家里摆着酒瓶子。“爱喝两口,魏兴兰、张学岱也是。”刘同兰笑着说。谈及喝酒,张学岱说:“我是午饭、晚饭都会喝两盅,冬天还要多加点,不喝感觉冷,不舒服。”
采访结束时,刘同兰热情地将记者送到村口。陪同的李东国表示:“尽管人少,但是几位老人的坚守还是让大山深处有了一种静谧的夕阳美,期待明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