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抱团范围 谋求更大作为
明确了创业项目,拟定了发展思路,三个小和尚便在师傅的带领下正式走上了取经之路。初期的工作非常的顺利,很快他们就做了“六个一”。一是开展一次深入摸底,对肥城市内孔庄粉皮的销售点、主要客户群进行了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确定了生态、高端的发展路线;二是塑造了一个产品文化,制作了以“时间—留住味道”为主题的广告策划案,通过挖掘历史,传承粉皮文化;三是申报了一个省级电商示范村,发展电子商务,团队积极同民发局、商务局等有关部门对接,成功申报了山东省首批重点培育的电商示范村。四是推动了一次产品的升级改良,团队把孔庄粉皮的生产原料从一级绿豆提高到超有机绿豆,实现了产品质量和层次的提升;五是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推介活动,设计了孔庄粉皮的宣传网页,还到肥城市的主要街道实地宣传孔庄粉皮;六是拉起了一支电商人才队伍,团队挖掘培养了刘淑真、郭振红在内的8名村级电商专业人才,并结合阿里巴巴村级服务站建设,为他们解决了就地就业。
“人、财、智”是成功的创业者所必需的三个基本要素,慢慢的,团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他们还需要整合更多的优势资源。于是,他们想到扩大抱团范围,通过“三个抱团、三个结合”解决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开展校村抱团,注重招才引智,将专业知识与富民强村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发展电子商务,村官们也是门外汉,他们想到,能不能和高校合作,通过建设一个“网上商城”,实现线上、线下的两条腿走路。村官团队先后考察了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学院等几所周边高校,寻求合作伙伴。通过三人的论证分析,最终,团队选择了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山东科技大学。村官团队将他们的想法汇报给了市委组织部,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组织部对他们的想法十分关注,部的领导们专程来到东孔,详细了解他们的思路和措施,并帮助他们与山东科技大学对接。在组织部的牵线搭桥下,村官团队先后四次到学校对接洽谈,拟定了“共建科研与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校方组成由学院党委副书记为指导老师的专业团队,帮助村官开设“孔庄粉皮网上商城”,对网店进行设计、美工和推广;帮助制定孔庄粉皮的包装设计和品牌化建设方案;设计孔庄粉皮的营销策划方案;共同研究淘宝村规划建设方案;定期开展培训,针对村在校大学生及高素质返乡民工、种植大户,帮助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队伍。东孔村将为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专门的办公场所,为山科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基地。三位大学生村官积极当好校村联络员,主攻网店经营,做好线上推广和销售工作,带动村里青年创业者投身到电子商务中来。可以说是“校村建基地,村官唱大戏”,三位村官决心把东孔村电子商务做好,推进富民强村。
开展村企抱团,引进工商资本,将优秀企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孔庄粉皮品牌化建设。打开了网上的市场,团队更注重打响自己的品牌,粉皮产业若想做大做强,必须把粗放变集约,把土货变成洋货,这离不开工商资本的投入。团队队长周昶昊曾多次和孔凡华书记外出招商,最终和河北奇特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联合成立山东中和食品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用以粉皮文化产业园建设,实行企业化运作。并在与公司的谈判过程中,探索出了“农户生产、企业统管、集体分红”的新模式,实现三方共赢。产业园占地30亩,建设4栋高标准的加工车间,把一家一户的小作坊集中起来,为上楼农户免费提供粉皮加工和晾晒的场所,增加村民收入。公司收购农户生产的粉皮,进行深加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延长生产链,提高附加值来获取利润。同时,村集体为公司提供土地的无偿使用,但是拿“商标、地标、土地”入股,公司每销售一斤粉皮,村集体提取3元的服务费,按照现在年生产能力200万斤计算,村集体预计年增收600万元。三位大学生村官积极服务粉皮文化产业园建设,帮助村里入户做思想工作,参与拆迁清障,还在公司销售部担任职务,在作用发挥上有了更大平台。
现在,每到下午,三位村官便聚在东孔村“大学生村官抱团创业工作室”。他们先后筹得资金10万余元,在东孔村建起400平方米的电子商务发展中心一处,帮助购置办公桌椅12套、电脑12台,架设10M网线8根,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硬件环境。2015年4月,山东科技大学经管学院一行6人来到东孔村开展网上商城可行性调研。7月,山科大经管系三下乡服务团队一行14人在东孔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服务活动,为村内的电子商务发展做具体指导。同时,粉皮文化产业园主体工程即将封顶竣工,一号加工车间厂房钢结构已搭建完成……他们的工作得到了上级党组织和村民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