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胜利纪念日来临之际,记者前往宁阳县葛石镇马山口村拜访抗战老兵单守桂,倾听老八路讲述个人的抗战故事。
16岁参军卫国
炙热的阳光下,站在马山口村的大街上,往西望去,绿油油的玉米苗泛起层层波浪,这里是当年从鲁中南到延安秘密交通线上的重要一站。就在村东南不到一公里地的杏山村,1939年6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津浦支队奉一一五师罗荣桓政委和代师长陈光的命令,在司令员孙继先指挥下,打响了杏山战斗,一举拔掉了揳在我交通线上的钉子,罗荣桓还为此赋诗一首:“万里赴戎住杏山,大枣桌边谋歼顽。他日除倭庆功时,还来枣乡共欢颜。”
在葛石镇民政室工作人员引导下,记者来到村中间一个院落,这里住着的就是老八路单守桂。他出生于l925年6月,今年已90岁高龄。
单守桂告诉记者,他于l941年3月入伍,参加过对日反扫荡、游击战和保卫延安战役。“当时抗战正处在相持阶段,日军在根据地残酷迫害中国人,普通老百姓无辜受死,只要是有点民族意识的人都会站起来反抗的,当时虽然年龄小,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参了军。”单守桂回忆。
他所在的侦察连经常要出去执行抓舌头任务和夜间偷袭,那时候战士们积极性特高,一听有任务就争着报名。冬天夜里去摸炮楼,战士们趴在水沟里,衣服和水冻成一块儿,但是不能动,一动敌人的机枪就哒哒哒地扫射过来。“有一回儿执行偷袭任务,第一天摸上去被鬼子发现了,没能抓到俘虏,后来我们埋伏在炮楼跟前,一连3天,只吃了一个土豆,饿得眼里冒花,我的胃病就是那时候留下的。第三天夜里我们摸进炮楼,逮住了8个鬼子。回到根据地,大伙儿那个高兴,都说战果这么大,再饿3天也值了。”他说。
有勇有谋的好战士
年轻时的单守桂不仅勇敢坚毅,而且富有智慧和谋略,多次在敌人的包夹下成功突围,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1941年5月,单守桂和战友在张家口附近一个叫“津门城”的地方执行任务,附近有100多个鬼子,头目叫小雄,十分嚣张。还有个汉奸头子叫姚文臣,手下有300多人。“当时我们的斗争方针是先打服汉奸,鬼子没有了情报员就成了瞎子、聋子,对付起来就比较容易了。”他介绍。
他告诉记者,对付姚文臣的小股部队,他们采取的策略是跟随和埋伏,遇见汉奸出来抢东西,他们就在半道上等,等到了隘口要道,摆个口袋阵,两头一堵,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不到俩月,姚文臣就被打服了,避着鬼子给他们送粮食、药品。之后,单守桂开始利用汉奸引诱鬼子,让他领着敌人经过某个险地,八路军趁机实施打击。“有一次20多个鬼子被带到一个叫水头的地方,放过前边的汉奸,我们将鬼子一网打尽。”他说。
汉奸姚文臣见证了八路军和鬼子拼杀的场景后,深受触动,战斗结束的当天夜里,给八路军送来了药品。在单守桂面前,他深表内疚,表示今后再也不为鬼子卖命了。
1943年7月15日,单守桂接到通知要立即去保卫延安。他和战友连夜行动,脚不沾地地向西急行,三天两夜没有睡,吃饭都是跑着吃,到达延安西北一个叫林镇的地方后驻扎了下来。“一次我们三人出去侦察,正好和进犯延安的伪军碰上了,我一看他们有一个排,灵机一动大喊道:一排断后,二排截住,一个不许放走!他们一听我们有俩排,吓得掉头就跑了。执行完任务回来,上级表扬了我,还发给了一个奖牌。”他笑着说。
复员后仍坚持剿匪斗争
在抗战的过程中,累累伤痕印刻在了单守桂的身上。他告诉记者,在一次炮击中,由于躲闪不及,他的头被崩了个血口子,当时就昏了过去。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把他扶上毛驴,骑了七八天,送到延安医院,在那养了一个多月的伤。
如今,老人头上的伤疤依然清晰可见。他告诉记者,当年一到下雨阴天,他的头就会疼,伤养好后,上级送他到延安党校学习了一个多月,还发了结业证,算是有了一定的文化。
抗战胜利后,单守桂的胃病越来越严重,天天疼得不能动,他想着再待下去只会给部队添麻烦,就坚决要求复员回了家。宁阳县大队安排他担任了柳沟区队长,他不忘初衷,积极参加剿匪斗争,先后做通30多个土匪亲属的工作,争取20多人投诚,收缴大枪20多支,起获掷弹筒一具,得到了县大队颁发的奖章。
闻讯赶来的村党支部书记赵正信告诉记者:“老人为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身体也不好,但他从未向组织伸过手,还是我听说国家对退伍老兵有补助政策,才向民政部门反映,给予他一些生活补贴。这样的老战士、老党员是我们的财富,全村父老乡亲都应向老人致敬,努力向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