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河在给学生辅导作文。
□记者 张强
通讯员 柳岩 杜秋香 报道
本报宁阳讯 5月24日上午九点多,宁阳县东疏镇孙集村村委的一间办公室里很是安静,21个孩子正在埋头写着作文,一名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时走来走去,仔细查看每个孩子的书写内容。
老人名叫周云河,今年64岁,是一名退休的语文教师。从去年开始,他借用了村委的一间办公室免费为村里的孩子们辅导作文,今年已是第二个年头。
作为一名在语文教学一线耕耘多年的教师,周云河逐步摸索出一套成熟的作文教学体系,他辅导的很多学生在各级作文比赛中获奖。在他退休之后,县里很多有名的教育培训机构专门邀请他担任作文培训骨干教师,开出的报酬都很丰厚,但都被他一一婉拒。“退休之后我和老伴一月将近一万元的退休金,儿子儿媳都很有出息。所以就想着在家看看孙子,养养花。”
一次回老家的偶然经历让周云河的退休生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来,作为村里的乡贤,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给老周打电话让他帮忙,加上他很享受村里的日子,差不多每周都要在老家住一两天。有一次去邻居家串门,看到他家上小学的孙子作文写得很奇怪,完全不是一个小学生的写作方式,一问才知道都是从网上抄来的。带着疑问,他又走访了周围几家的几个学生,结果发现他们的作文要么是从作文选中摘抄,要么直接百度摘抄,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写作模式。
“作文可是咱们中国人的血脉,咱们的老祖先十年寒窗学的不都是作文么,因为作文最能体现一个读书人的学识和思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不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平庸下去。”周云河说,他便产生了开办作文补习班的念头。
说办就办,有了开办补习班的想法之后,周云河主动给孙集村村委会写了说明信,希望村委会能够帮助自己在村里开办一所免费的、完全开放的作文补习班。没想到周云河的想法和孙集村村党支部书记郝庆臣不谋而合。“这几年村里经济发展起来了,很多家庭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家境很是殷实。但是孩子的教育成了大问题,我们村里出来的大学生明显不如周围几个村子,他们可代表着我们的未来啊!”郝庆臣告诉记者。
2014年11月22日,在孙集村村委会临时腾出的一间办公房里,周云河的免费作文学堂正式开课了。学堂条件很是简陋简单,五六排桌子和凳子,一块需要蘸着水用抹布去擦拭的黑板构成了教室的全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周云河和他的学生们。
从这以后,每周六上午9点到11点成了孙集村雷打不动的作文学习时间。于是,早已在城里安家居业的周云河,在花甲之年,开始了自己的“双城”生活。每到周五下午,周云河便骑上电动车从县城回孙集村,到了周日下午他再骑电动车从孙集村返回县城。
虽然是义务教学,周云河却丝毫不敢马虎,他在家里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了备课上。由于学堂上三年级到初三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这给习惯了按照年级层次备课的周云河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经过潜心琢磨,他将他的作文辅导重点放到培养写作思维方式和写作习惯上,用开放式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辅导过程中有所收获。授课结束后,他还要分年龄段进行重点的讲解,个别同学他还会“开小灶”。
慢慢的,他逐渐摸清了每个学生的底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着重根据学生的需求,从基础入手,对症下药。”“我一般给孩子设计的是限时、情景作文,就是规定在10分钟时间内,设计一个情景,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去写作。”
辛勤的努力换来收获,周云河辅导的学生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甚至吸引了很多在职的语文教师前来取经。“周边的花园、西河、耿庄村的孩子们有时候也来,最多的时候有五十多人。”周云河告诉记者。
“开办这个课堂,教给他们写作只是一种手段,我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这些留守儿童聚在一块,教给他们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进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式。”周云河说,只要身体允许,他的免费课堂会一直坚持下去,他希望有生之年他播撒下的种子能够长成一颗颗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