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由此经大运河南下,较海运可减少700多公里路程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 涛
本报通讯员 张海宁 王 建
水运,一个似乎与山城泰安从不沾边的行业正悄然兴起。当泰安成为京杭运河复航的必经之地时,泰安港也将作为山东境内重要的内河港口,承担起南北物资运输的重要作用。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泰安水运业已发展到历史拐点,能否迎难而上,关键就在把握机遇、克服挑战。
泰安港带动的不止是泰安
走在东平湖南岸的大堤桥上,不时看到车辆过往。八里湾船闸管理所所长程伟广介绍,前不久对东平湖成功实施破堤后,原有道路受到损坏,于是又修建了这座新桥。
从大堤桥往南,不远处便是被称作东平湖“南大门”的八里湾船闸。船闸闸门高约十余米,可容上千吨货船通过。目前,船闸主体工程已经完成,预计6月可以试运行。
从八里湾船闸再往南几百米,便是济宁地界。程伟广告诉记者,待京杭运河复航工程(泰安至济宁段)完成后,济宁的南四湖将与泰安的东平湖直接相连,届时,东平湖将成为京杭运河已通航道的最北端。
顺着八里湾船闸上游引航道往北,穿过大堤桥,进入东平湖区,湖区内将设湖区航道,分别通向银山和老湖两个作业区。目前,该航道正处于立项阶段。此外,同样处在立项阶段的还有全长33.6公里的大清河航道,它将被设为支航道,向东延伸至彭集作业区。
“港口、航道、船闸、疏港道路、临港产业便是泰安港规划的全貌。”泰安市交通运输局港航处处长杨桂琴告诉记者,港区建成后,将内设2000吨级泊位87个,预测2020年吞吐量为1650万吨,2030年达3950万吨。泰安港北依黄河,南临济宁,又处在京杭运河的主航道上,其区位优势不言而喻。“它作为山东省内河地区性重要港口,带动的不止是泰安。”
泰安港建成后,山东的泰安、莱芜、济南、聊城,河南濮阳,山西的安阳、长治,河北的邯郸、邢台等地,将成为港口直接经济腹地。而通过京杭运河、长江连接的上海、张家港、南京、杭州、马鞍山等长三角地区城市也将成为其间接经济腹地,泰安港的带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港口的建设将为煤炭运输提供一条更为廉价便捷的运输通道。”泰安市交通运输局港航处工作人员说,过去山西的煤炭要运往南方,先通过铁路运往日照港,再由海运运输,劳时费力,而泰安港建成后,将解决这一问题。“山西的煤炭可直接由中南部铁路运到泰安港,然后通过京杭运河直接运往南方,大大缩短了运输距离。”他告诉记者,同样是到镇江的谏壁,若从东平装船经由京杭运河运输,要比从日照港装船通过海运运输足足节省726公里。
目前,整个泰安港建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计划于2017年建成通航。
航运发展的辉煌与低潮
泰安水运的发展由来已久。历史上的泰安港位于东平县境内,在宋代已有漕渠,元明时期最为繁华。
大运河东平河段始称永济渠,后称会通河,俗称运粮河。1283年,元代为加强南北漕运,先后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这使东平到临清的运河得以贯通,东平成了南北漕运的必经之地。“当时设立东平路,领54个州县,泰安港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泰安市交通运输局港航处船检科科长张瑞鹏介绍,1411年,明代重开会通河,将东平湖列为济运水柜。
到了近代,由于黄河多次泛滥,东平运河段年久失修,漕运于1902年告终。1958年,扩建东平水库后,济宁以北的航线改道梁山县,东平县航道彻底废弃,漕运码头也不复存在。
而恰恰就是那一年,东平县航运公司成立,这也是近代以来,泰安成立的首家航运公司。
记者采访了东平县顺达水运有限公司(前身是东平县航运公司)前经理、现年61岁的张庆朝。他从1978年进入航运公司工作,见证了泰安现代水运业的发展历程。
据张庆朝回忆,1986年之前,公司的船舶运营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期间,正赶上胜利油田搞建设,需要运送大量的石料等建材,货船作为当时重要的运输工具,起了关键作用。五六十年代的船都是木帆船,载重最大的才20吨。因黄河自西向东流,加上货船的主要动力是风力,船回航时,船员们就不得不上岸拉纤,“运气好了,一天能拉二三十里地,运气不好一上午才拉几百米。”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船舶业开始发生变革,水泥船和钢制船逐渐取代木帆船,船舶吨位也从之前的20吨增加到200吨。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了拖轮,这标志着泰安船舶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公司当时就有5艘拖轮,这在当时规模算是相当大了。”张庆朝说,“一艘拖轮能拖十多条船,一次能运近2000吨货物。”
1995年由于水运市场整体低迷,东平县航运公司宣布破产,后企业进行重组,更名为东平县顺达水运有限公司,再次进入水运市场,不过这次也仅维持了四五年的光景。
2002年后,大吨位船舶发展起来。“当时水运市场上已出现千吨级的货船,就是普通货船也能达到400吨位以上。”张庆朝说,“而我们的货船还停留在200吨位,货物都让大船拉走了,我们失去了竞争力。”
后来,顺达水运公司再次进行改革,小船、拖轮退出市场,单机船兴起。“目前,公司的单机货船有11条,吨位都达到了上千吨。”张庆朝说,“但是无奈水运市场不景气,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目前,泰安已有4家航运公司,货船达到103艘。由于货船的运力不断增大,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货源的增长速度,以致于常常有船无货。“以前是货主找船,现在是船找货主。”张庆朝说,“这让货船运价被压得更低。”。
泰安航运企业能否借着泰安港建设的东风,度过寒冬?我们拭目以待。
水上旅游何去何从
泰安水上旅游最早兴起于东平湖沿岸,发展至今。今年68岁的刘新忠,曾在泰安首家水上旅游公司大安山旅游公司担任副经理。回忆起当年成立水上旅游公司的情景,他仍很兴奋。1993年大安山旅游公司成立时,有26艘游船。“好船只有3条,剩下的全是水泥船。”他说,“虽然游船设施简陋,在当时却吸引了不少游客,我们最忙的时候,一天一条船能跑三趟。”大安山旅游公司的成立,极大带动了东平湖水上旅游市场。
2000年,当地政府开始对东平湖水运旅游市场进行集中整治,从票价到船型都有了统一标准,水上旅游企业全部实现了公司化运作。
随后,政府又加大对东平湖区及周围景点的开发建设力度,再加上“五一”、“十一”黄金周的设立,从2001年至2013年,以大安山旅游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水上旅游企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全市水上旅游公司也发展到9家。
刘新忠介绍,当时他们公司一口气新购11艘豪华游船、16艘钢板船和9艘小型游船,“那时一艘豪华船一年能跑31个航次,更别说普通船了,一年下来,平均每艘游船能挣4万元,可现在已今非昔比。”
从2013年后,水上旅游渐现颓势。
“今天一艘船都没出去。”刘新忠指着停靠在岸边的几十艘游船苦笑道,“以往这时候早已到了水上旅游的旺季,可现在也就周末有点人气,但也大不如从前。”过去游客数量一年能达到一万人次,现在差不多下降了一半。
同样是在东平湖区经营水上旅游的老湖六合旅游公司,也遇到了同样的困境。现在周末一天仅能出七八艘船,周一至周五基本不出船。公司负责人成博告诉记者,东平湖周围新景点没有出现,老景点又吸引不了更多游客,水上旅游遇冷在所难免。
面对困境,不少旅游企业选择修炼内功,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安全保障来吸引游客。面对清冷的市场,京杭运河复航或许对它们是个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