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整合国家及省、市涉水项目资金,采用工程、生物、农技等措施。大力开展以水源工程建设、灌区渠系配套、高效节水灌溉、小型水源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升级改造防渗渠道321.37km,地下暗管1319.4km;对机电井进行技术挖潜改造,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机井综合装置效率,使全区基本农田逐步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的灌排工程体系。
二、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近年来岱岳区将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作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节约用水、保障供水、有利防洪、改善生态”为中心,依照“节水形式先进、节水措施适宜、节水技术宜于掌握、工程运行管理方便”原则,通过全面实施好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土地建设、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集中捆绑用于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发展。并积极引导鼓励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及民间资本对节水工程建设、设施农业发展和节水技术改造等农业高效节水项目建设投入。大力发展低压管灌、喷管、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先后在房村、良庄、满庄、大汶口、马庄、徂徕、化马湾、黄前、下港等乡镇建设多个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并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发展有效灌溉面积67.7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4.97万亩,其中:低压管灌面积33.1万亩、喷灌面积1.41万亩、微灌面积0.46万亩。
三、严格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定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目标的一项重要指标。岱岳区对此高度重视,要求水利业务人员提高认识,增加责任感,切实做好农田水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用水效率提供了可靠依据。目前,我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达0.659.
四、强化灌溉用水管理制度。为加强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促进灌溉用水的高效利用,充分发挥农业灌溉用水制度化进程,岱岳区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取用水管理制度。坚持“统一管理、总量控制、以供定需、统一调配、科学调度、严格审批”的原则,制定动态的年度用水计划和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在配水顺序上,坚持“先远后近,先成片后零星,先急后缓,先经济价值高后一般作物”的用水原则。为管好、用好灌溉工程,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对于灌溉工程效益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我区小麦、玉米、蔬菜和果树等主要种植作物制定落实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五、创新农业灌溉水价机制。农业水价是促进节约用水最重要的经济杠杆,对于建立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农业灌区民生水利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岱岳区依据制定的综合水价改革方案,结合项目区农民水费承受能力,科学测算成本水价,并按照区物价局批复的供水价格控制标准,推行农业终端水价制度,完善计量设施,实施计量收费,整顿水价秩序,降低农民用水成本,目前岱岳区农业水价改革取得很大进展,逐步建立完善了 “总量控制,定额用水,协会管理,规范运作”的高效节水农业水价新模式。
六、加强信息科技应用。岱岳区在水利科技信息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实施了自动化控制蔬菜喷灌、机电井及泵站射频控制、土壤墒情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雨情监测、小管出流、风光互补提水、浮体式多功能给水栓等先进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水利科技给农业种植带来强力支撑,加快了全区现代化农业进程,向现代化水利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建立农田灌溉智能监控系统,全面推广智能化监测管理,建立起区、乡、村三级信息管理平台,对重点农田灌溉机井配置远程监控设施,现场自动采集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湿度等作物生长的环境数据,通过传感器实时传输到中心计算机上形成原始数据库,通过网络传输实现数据共享、远程管理和实时数据采集,全程准确监测和显示地下水位变化、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墒情等各项信息,为灌溉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指导全区实现科学用水,用户可根据指导和需求进行自动控制灌溉。该模式应用后,由于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精准喷灌,灌溉定额降为300m?/亩年,每亩减少了200多m?,降幅为40%以上,经济效益也明显增加,亩净效益增加30%以上。
七、筑牢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自2012年月份开始,在全区集中开展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活动。共设置了17个乡镇(街道)水利管理站,在编人员68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40多人。以上人员多数长期从事规模化节水灌溉项目设计及施工工作,有着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基本建成以乡镇水利服务机构为重点,基层水利管理协调服务组织、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做到了“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