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眼严重视力障碍,右眼失明,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查宣洛村村民查传忠身残志坚,克服困难创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坚持生产绿色、无公害的“绿色面粉”,被人称为“绿色面大王”。
□ 本报记者 姜斌
一场意外让他陷入黑暗
3月20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汶河岸边的泰安市福润面业有限公司。20余亩的厂区,记者在一名公司员工的指引下,才找到了位于厂区最里面的一间小平房。“这里就是总经理查传忠的办公室。”工人指着小平房说。
初见查传忠,他给人的感觉很亲切,一米七左右的个子,朴素的黑色夹克外套和发白的裤子,一双旧鞋上还蒙着层白面。满是老茧的手握上去很糙却温暖,完全就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形象。
今年55岁的查传忠,出生于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查宣洛村的一个贫困家庭。放弃读高中后,选择了打工赚钱养活家人。查传忠20岁时,一场不幸落到了他的身上。查传忠说:“当时我在生产队浇地,抽水机器的拉带突然断裂正好打中我的脸,拉带扣飞出一下子扎进了我的右眼,我的左眼视神经损伤,而右眼一辈子都看不到东西了。”
当年出事后,查传忠整整一个月没有出屋门,整天在屋里来回焦躁绝望地走动,甚至想到了自杀。“那会儿真是一点活下去的希望都没了,眼睛几乎看不见了,以后怎样生活呢?”但想到卧床不起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妹妹,查传忠决定还是得面对现实,不能逃避。
一辆独轮车燃起生活希望
1981年生产队分配土地时,查传忠抓阄抓到了一辆独轮车,这下燃起了他生活的希望。“当时穷人家运点东西主要靠扁担挑,一次也就挑百十斤,用独轮车能推三四百斤甚至更多。我意识到这就是我的机会。”于是,查传忠摸索着走了25公里路,到外地的亲戚家借了五块钱,用独轮车开始了贩运青菜的生意。1982年,23岁的查传忠硬着头皮,从亲戚家借了280斤小麦,他推着独轮车来到岱岳区大汶口镇,做起了粮食生意。经过努力,没过几年,他就开上了拖拉机。
后来听说大汶口产的小麦品质高、口感好,查传忠就瞅准了机会在1997年创立了汶河磨面房,建成日生产面粉30吨的面粉生产线,并且打破了过去家庭作坊式经营的小型生产模式,率先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诚信经营,一直是查传忠的“生意经”。在质量上下功夫。凭借高品质的产品和诚信经营,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根。到2002年,磨面房面粉累计销售5万多吨,利税200余万元。2003年,随着面粉市场的扩大,查传忠又大胆投资400余万元建成了日加工能力150吨的面粉生产线,并成立了自己的第一个面粉厂。
2000年夏天,由于管理疏忽,储存粮食的仓库进水,库存的10000公斤小麦有7500公斤全霉烂了,剩下的也大多被污染。“那些小麦全埋掉了,不能让老百姓吃‘黑心面’。”查传忠说,虽然损失很大,但不能干昧良心的事儿。
打造绿色产业链
2013年,查传忠又投资建设了自己的第二个面粉厂,建成日产面粉400吨的面粉生产线,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40多个。
谈起“绿色面”,查传忠来了兴致:“所谓绿色面是指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面。现在蔬菜都流行绿色无公害,面粉作为人们日常吃得最多的食物,更应该保证卫生安全、绿色无公害。”
“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面,我们绝不掺杂任何违规、有害身体健康的添加剂。”查传忠说,这几年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得到大家重视,为此他所在的公司斥巨资购进了国内最高端、先进的机器,通过前期的处理来尽最大限度减少小麦上的农药残留物。这套设备可以通过对小麦的干洗、湿洗、打磨去掉农药残留,并依据化验设备的化验数据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公司还实行生产环节责任追究制,并且全部作业都由电脑控制。
“我下一步想试验推进‘签约式小麦种植’,与小麦种植户签订种植合同,提出具体种植要求,从而保障小麦来源。真正将供货源头也纳入自己的监管当中。”查传忠说,这样生产出来的面粉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绿色、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