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坑”变“风景湾”、“空心村”变“大花园”,这是2015年春节,村民们对肥城市汶阳镇西南庄村和安站镇西陆房村环境面貌改变的形象评价。
“以前我们村,房前柴火、秸秆、农具随意摆放;屋后,污水横流、垃圾乱倒,臭味扑鼻。现在,房前屋后种花种树,村子就像长在花园里一样,既干净又漂亮!等树木成材了,还能卖钱,这样的好事,我们都拥护!”西陆房村村民刘连新这样告诉记者。
在去年12月份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肥城市得分9.58分,列全省第11名、泰安市第一名,分别较2013年底和2014年7月份上升57个和29个位次。位次的上升是广大农村正发生的环境变化的真实写照。
从“羊肠道”到水泥路,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到城乡环卫一体化,从晚上只能在家看电视到文体小广场上跳舞健身忙……在农村,不管是从外到内,还是从有形到无形,村貌之变、文化之变、理念之变,正见证着美丽乡村建设化蛹成蝶的缤纷过程。
浓墨重彩绘来村居净美
“路似玉带绕村前,一改南湾旧面貌。”在汶阳镇西南庄村一处小广场上看到的这一诗句,真实地道出了南湾的今昔变迁。
南湾是西南庄村村南边的一处池塘,以前是一个“垃圾坑”,坑边垃圾遍布,臭气弥漫。经过高标准改造,如今这里化身小径、绿树红花绕湾塘,已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风景湾”。
村居环境的好坏,村民最关注,感受最深刻。家住南湾边的村民陈清安深有感触:"以前家门就冲着南湾一个角,满湾边倒的全是垃圾,蚊蝇乱飞,臭气熏天,住在湾边真是不舒坦。现在南湾变了,又干净、又漂亮,感觉整个人一下子精神多了,现在村里人都爱来这里活动活动。"
西南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元海说,要想长久根治垃圾湾,必须堵疏结合。西南庄村在村头建设地埋式垃圾池,村里每二三十米放置一个垃圾桶,成立了环卫队,大街小巷一天一清扫,垃圾一天一收集。"群众倒垃圾方便了,就不会再去污染南湾了。"李元海说。
垃圾坑变为风景",南湾再也不是难湾。这一华丽变身受益于全市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在桃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中,我市突出抓好镇村环境整治,以城乡环卫一体化为突破口,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从根本上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在桃园镇屯头村,一场"地毯式"的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该村出动人工1万余人次,雇佣机械30余台,开挖土方1万余方,拆除猪圈、粪坑等路障100余处,辐射全村50条主街、400余条小巷。屯头村是个大村,有1780户,5320口人,村域面积1700余亩。村庄规划落后,村民乱圈乱占严重,给环境整治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去年12月,屯头村新换届的村"两委"班子向全村乡亲们提出了10个村民小组建设"一条文明街、十条文明路"的口号,将环境整治由主街向小街小巷辐射,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整治。
屯头村党支部书记王英良说:“为赢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统一思想,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带头发动家人、左邻右舍。一开始是100余人参与整治,没几天工夫,就到了1500余人参与,10个村民小组同时行动,挖掘机加班加点,村民全力支援,自觉将秸秆集中存放,拆除了家门口私占多年的菜地、猪圈,有的村民还自己动手用废旧石头垒砌了下水道。”
屯头村村民周广平对这次整治非常支持:“以前这小路没法走,连过个三轮都费劲,现在面包车来去自由。”
该村还投资50多万元,建设地埋式垃圾箱7个,购置流动垃圾桶170个,成立了保洁队伍。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组成义务监督队伍,定时对环境卫生进行监督。制定了相关奖惩措施,将环境卫生状况直接与保洁员工资挂钩。
“目前,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全市15个镇街区全部建成运转垃圾压缩站,605个行政村配备保洁员3285名,移动式垃圾桶18356个,地埋式垃圾箱951个,拥有率、达标率均达到100%,同时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和长效运转。”肥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小琳介绍。
环境在变 乡亲们感受最深
“昔日村里无人管,垃圾遍地臭满天,现如今,人人讲卫生,全村搞清洁,镇里建立垃圾站,村村都设垃圾箱,定期收集来处理,村庄变美人称赞。”这是桃园镇南北王村村民白恩奎创作的快板书《环境卫生靠大家》。朗朗上口的快板书反映了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高涨热情。
“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全力建设桃都美丽乡村!”去年,肥城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号召,吹响了桃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全民动员参与的集结号。
从上到下,各村村干部转思想、接地气、听民意,用心沟通、以情推动,带领群众,群策群力,共同描绘美丽乡村美景。
王庄镇郭辛村拿出400元"点子"奖金,向全体村民征集办法,彻底解决了秸秆村内乱堆、玉米当街乱晒的问题;安站镇乔界首村通过群众商议,建立了村民按月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制度;王庄镇杏头村采取十户联保的办法,实现了村民门前环境卫生三包,充分调动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一个个适合本村居特点的规章制度,成为村民自主制定、自觉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村居"小宪法",引领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参与到桃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中来。
桃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不仅带来了村容村貌的蝶变,也引发了大批村党支部书记的"头脑风暴"。村党支部书记们积极转变环境整治就是"一阵风"、"走过场"、"做样子"的错误认识,按照不搞大拆大建,因村制宜的原则,活化市场思维,找准利益结合点,走出了一条条各具特色的"美丽经济"增收之路。
环境在变,村貌在变,感受最深的是乡亲们。在潮泉镇潮泉村采访时,一位在老大娘主动与记者拉起家常:"你是来检查卫生的?现在我们村可干净了,以前这里全是垃圾,哪呆得住人啊。感谢你们这些管卫生的,感谢市里为俺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朴实无华的话语表达了老百姓的切身感受。
文明一条街、文体小广场、善行义举四德榜……配套设施一项项地建设起来;道德评议会、志愿者服务队、文化带头人、红白理事会……一个个土生土长的自我管理服务组织建立起来。"文明之花"正开遍桃都大地的角角落落。在村村"种文化"的可喜局面下,讲文明、树新风、讲道德、有素质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文明起来乱倒垃圾的少了,爱护环境的多了;农闲时打牌的少了,到文体小广场上健身的多了;邻里间的纠纷少了,互相帮助、邻里和睦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