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言明 报道 在肥城市困难群众救助中心,工作人员为群众进行政策解答。
□本报记者 姜言明 本报通讯员 宋 杰 李胜男
寒冬腊月,肥城市新城街道南尚村的尹苹苹一家在困境中感受到了温暖。患尿毒症的她多年需定期透析治疗,家里收入来源仅靠丈夫一人打工。针对她的情况,肥城市实施了复合式重点救助:去年一次住院透析最高花费6000余元,除去新农合报销4000余元,民政医疗救助再报销自付金额的60%,教育部门为她6岁的女儿减免幼儿园学杂费1400元。“好政策救了我们一家人。”尹苹苹说。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肥城建立起了以低保、五保长效机制为基础,部门救助为支撑,临时救助、社会力量救助为补充的无缝隙、全覆盖的平台式综合大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织起了一张安全保障网。
完善救助“服务器”
困难群众信息纳入共享平台
据统计,2014年,肥城市有12750人按有关救助政策归口获得救助。肥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常绪扩说:“这是实施平台式大救助的成效。肥城市破解救助职能分开导致效果欠佳、救助对象等信息不能共享的难题,把分散的救助项目整合在统一平台上,从而对不同类型的困难对象实施针对性救助。”
“像俺这样的低保户,家里还有残疾人,就业有啥好政策?”在困难群众救助中心,前来寻求救助的群众来来往往,窗口工作人员均给予耐心解释。肥城整合组织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教育、房管等部门的救助职能,成立困难群众救助中心,45个成员单位实现“分散式办公、紧密型联系”。各镇街政务大厅的救助窗口集中受理政策咨询和救助申请,中心汇总后,将救助诉求转交至相关单位,限时办结。
基于困难群众救助中心,肥城开发社会救助网络办公平台,按全市总人口8%的比例采集、录入困难家庭数据信息。数据库设立了包括家庭住房、财产信息等77项搜索查询选项,只要键入关键词,便可以自动分类。各镇街和主管部门每月中旬对数据信息增删修改,救助成果信息于实施救助后24小时内准确录入并反馈到系统。
架起救助“望远镜”
帮扶锁定最困难的人
去年12月30日,汶阳镇砖舍村的刘德富外出遇上车祸,脾脏损伤出血住进医院。民政部门在网络平台查询到,刘大爷的儿子在外当兵,是优抚户,立即启动救助程序,住院不到10天,刘大爷就收到了5000元临时救助金。“有政府关心和照顾家人,我更得好好干,保家卫国!”刘大爷的儿子得知这一情况,特地向民政部门打电话致谢。
为增加救助工作的预见性、“靶向性”,平台还能对困难群众进行综合评分、即时排队。对家庭月人均收入、大病支出、不能自理人员比重、家庭中残疾人员比例、是否单亲、住房情况等影响家庭困难的12项评价指标赋值并设定权重,自动生成该家庭得分,系统按由低分到高分自动排序,“每享受一次救助,家庭得分就相应提高,保证了救助工作始终围绕‘最困难的人’进行。”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
在自动排队的同时,肥城主动发现困难对象并帮助其申请救助。发挥村居干部和协理员的作用,组织1700余名社工、志愿者深入村居实地调研。结合平台系统提示,各部门得以更加全面地掌握救助对象数量及人员地区分布。2014年春节前夕,筛选出最困难又无其他部门救助的困难家庭2000户,实施了专项救助。
联通救助“供需链”
部门联动实现立体增效
去年,肥城市慈善总会从“慈善月”捐款中拿出15万元开展“爱心复明”工程,100名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获得免费手术治疗。活动中,困难群众救助中心数据库中已录入的困难家庭成员获得首批申请资格。
社会救助网络平台的信息共享,使得部门联动“立体救助”成为可能。肥城针对不同对象的救助需求,对低保、五保、大病、教育、住房、慈善救助、困难老党员等救助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实现了社会救助效用最大化。
2014年底,肥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户月人均420元提高到47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户年人均2400元提高到3000元,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5000元、3700元,30378名城乡低保对象及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639人、分散供养269人直接受益。医疗集中救助大病困难群众1810人,发放救助资金457余万元;1477人次享受到低保、五保对象住院“一站式”结算,补助医疗救助资金121万元;卫生局为112名困难重型精神病患者免费发放药品。住建部门为395户、1073人发放廉租补贴,对农村困难家庭的危房进行改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556名就业困难群众发放社保补贴121万元,帮扶就业420人。组织部帮扶特困家庭种兔养殖,残联帮扶困难残疾人开展了电子商务创业。
■书记点评 知民情 解民难 惠民生 肥城市委书记 张成伟
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肥城市搭建平台式综合大救助体系,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维护困难群众生活权益的最后一道保障线,社会救助实现了由“零碎化”到“整体化”、由“效用递减”到“效用递增”的转变,对促进泰安乃至全省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肥城救助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救助信息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统筹协调、部门联动、覆盖城乡、高效服务”的大救助格局,贫有所济、老有所养、灾有所赈、病有所医、学有所助,群众幸福指数和满意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