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泰安1月26日讯 新的一年,肥城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推进经济“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确保在新一轮发展中抓在前、走在先,开创“中国桃都、美好肥城”建设新局面。
因势而谋 转型升级“唱主角”
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境内财政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5%、7.9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0.6%。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位次前移;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满意度调查比上年提高57个位次,列全省第11位、泰安市首位。
速度来自转型。去年初,新一届肥城市委、市政府重新审视城市发展未来路径,搭建全新坐标系,提出“吹响转型集结号,打造发展升级版”。
着眼这一思路定位,肥城谋划实施产业升级“四项计划”。去年,在建的134个过亿元重点项目,单体平均投资53亿元;实施企业技改项目105个,7个项目列入省企业重点技改项目导向计划;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2家、新增50家,主营业务收入1340亿元、同比增长5%。
没有去年的坚定转型,就没有今天肥城持续较快的发展速度。转型才会快速发展,转型才能更好发展。
应势而动 创新驱动“挑大梁”
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肥城产业经历蜕变,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新发展模式获得了持续的高增长。
时令寒冬,在肥城市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春秋古城开城迎客;140多家企业海外“掘金”,对外贸易进出口增幅高于全国、全省……
去年来最大的共识就是,对经济发展大方向很清楚,对发展路径很清晰,转型升级在创新驱动中发力加速。
传统产业通过创新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无纺新贵泰鹏集团去年投资新上的环保型无纺布利润是以前的四五倍,且电子商务已占到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去年,全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总数达到1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27.56%,增幅居泰安各县市区首位;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主持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5个。
新产业集群尤为可喜。新兴产业园区已入驻规模以上企业22家,引进了麦道机器人研发生产项目、德方纳米动力电池等一批处于行业领先、产业高端的好项目。去年仅新能源项目就有19个落户,其中UPC风电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
一组数据印证了肥城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去年,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项目分别占30.6%和34.3%;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1.5%。
顺势而为 民生改善“打头阵”
让幸福阳光照耀城市的每个角落,肥城市委、市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投资12.5亿元,建成了市民广场、白云书院等重点项目,铺开实施了供气供热改造、雨污管网分流等惠民工程,建设完善了龙山河“十里画廊”精品景观带,城市化率达到55'%。培植60个“桃都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村社区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9%。
民生,让群众更满意。民生支出27.37亿元,同比增长15.09%,构筑起“保障惠民”体系,让百姓生活无忧。整合各类联系服务群众资源和群众诉求渠道,探索了“五个一”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办结诉求3.4万件,群众顺心舒心。泰安市科学发展考核年终群众满意度电话访问,再列泰安县市区首位。
文化,让百姓更幸福。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奋力建设文化强市,荣膺全国文化先进县。去年,该市实现了农村文化广场全覆盖,1000多场次备类文化活动送到百姓家门口,群众文体生活满意度考核居泰安市首位。
乘势而上 谋篇布局“新常态”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绩和方方面面的高度评价,肥城的决策者异常冷静,提出新一轮发展新谋划。
牢牢把握新常态下推进发展的主动权,稳是前提,进是根本,好是目标。新常态下新发展,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常绪扩说。
适应新常态,谋求新作为。该市开展“转型升级推进年”,持续增创转型升级新优势;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精心打造城乡一体新样板;奋力建设文化强市,加快构筑文化繁荣新高地;突出问题导向,科学谋划深化改革新举措;以全面建设法治肥城为目标,全面加陕依法治市新进程;突出普惠共享,倾力推动民生福祉新提升。
借势扬帆正当时。“中国桃都、美好肥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生幸福的绚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