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鲍青 报道 >东掌村内偏僻角落的垃圾堆状况“骇人”。群众夏季被腥臭和蚊虫困扰。
□记者 鲍青 报道 <西李家庄村内的垃圾坑,因为规模太大,照相机只能记录其中的一角。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对此垃圾坑的存在意见很大。
□ 本报记者 鲍青
各地统一开展的“城乡环卫一体化”行动,将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系统延伸到乡村层面,让乡村群众享受到了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群众幸福指数大幅上升。但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进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表靓里糟”的状况,乡村环境仍待进一步治理。
11月2日,记者赶赴泰安市岱岳区和莱芜市莱城区调查采访,发现虽然归属于两个地级市,但两地环卫“遗留问题”却非常相似。
“隔几天就有车来运垃圾”
泰安市岱岳区化马湾镇东掌村,距离泰安市区30公里左右,毗邻化马湾镇驻地。村南头,有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穿梭而过。记者发现,马路两边不仅环境整洁,南侧还修筑有一个垃圾池。70多岁的村民刘长友笑着说:“现在村民都往南边垃圾池倒垃圾,村里比从前干净多了。”老人带着记者在村里角落处转悠,诉说着政府治理乡村环境后生态的改善。
不过老人对垃圾池的位置设定有些质疑。“村子在路北,垃圾池修在路南。扔垃圾就必须穿过马路。老人腿脚不灵便,走路比较慢,过马路扔垃圾有危险。”而随着经济行为的活跃,村南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不断增加。逢年过节,马路上甚至会出现交通拥堵。每隔几天过马路去倒垃圾,对老人而言难免会有安全隐患。“虽然目前还没出过交通事故,但经常穿行肯定有危险啊!”
莱芜市莱城区杨庄镇西李家庄村,今年5月份,村中也配备了垃圾桶。墨绿色的垃圾桶树立在主干道两侧,村民扔垃圾就有了“定点目标”。正在给邻居家帮忙装房屋大梁的宁全高(化名)由衷地说:“有了垃圾桶以后,村里环境干净太多了。从前一刮风,塑料袋满村飘,太脏了。现在每隔几天就有车过来运走垃圾,挺好的。”
记者在两村周围的村庄,也见到了类似的场景。因为垃圾能够外运,主干道“靓丽”了起来,长期困扰村民的“垃圾围村”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但如果愿意迈开双腿到村落的隐蔽地带走走,而不是“走过场”式的环境检查,就会发现不一样的情况。村民们说,村庄的表面是“靓丽”起来了,但隐蔽处却依旧是“肮脏恶心”,生态环境令人忧心。
“最大的垃圾堆都藏着呢”
刘长友刚走,另一村民就询问记者是来“吹捧政府”的,还是来“反映问题”的。当记者表示就是来实地查看乡村生活环境时,该村民悄悄地说:“村里最大的垃圾堆都藏着呢,你自己找不着。”
依据村民的指引,记者拐弯数次后终于发现了村里“著名”的“垃圾坑”。这是一个深约3米多,面积2亩以上的大坑。该村民告诉记者,这座坑从前要比现在还深,只因垃圾已经填埋了部分深度。“你看看,这坑的四周是不是都是垃圾?但这个地方检查卫生的不知道,来不了。”记者凑前,立刻闻到了一股或浓或淡的腥臭味。“现在味道儿小多了。夏天的时候这里太臭了,黑乎乎的蚊子、苍蝇到处飞。”
无独有偶,莱芜市莱城区杨庄镇西李家庄村与东掌村的状况大同小异。村内主干道宽阔整洁,寻觅不到多少“垃圾围村”的迹象。但若和村民耐心攀谈,便会发现在村落的一个偏僻处,隐藏着一个规模“庞大”的垃圾堆。村民王茂林(化名)告诉记者:“村南村西有两个水湾,里面全是垃圾啊,夏天能臭死人。”据村民讲述,水湾曾水体洁净,适合鱼虾养殖。如今水湾早已接近干涸,内部被生活垃圾填满。
绕过村内一座两层高房屋往西,迎面是一片长满水草的浅沟,沟内可见零星的垃圾分布。垃圾堆虽然规模不大,但数量不少。由水草丰茂的水湾再往西,便见到了一个面积不大,但垃圾情况“骇人”的垃圾坑,坑边早已被垃圾堆积得找不到从前的模样。整个水湾已经变成了垃圾的“储藏室”。居住在附近的一户人家的女主人,看到记者在拍照,赶紧从屋里跑出来,大声地说:“你是来干什么的?我这儿不能住了,整天被臭死了。水脏得都不敢喝了,你得向上级反映。”接着她拉着记者来到水湾边查看池水。只见浑浊的池水上凝滞着一层油污,水体味道儿熏人。
村民们表示,“村里没组织清理过垃圾。垃圾就一直堆在这好多年,污染我们好多年。”
应力所能及清理陈旧垃圾堆
记者经过走访发现,目前多个乡村的“城乡环卫一体化”行动已经走上正轨。条件好的地方,配备可移动的绿色垃圾桶,每日有车辆运输垃圾;条件欠佳的乡村,也修筑了成本较低、较耐用的垃圾池,每隔几日也有垃圾车来运输垃圾。村民的环卫素质有所提高,随处扔垃圾的行为有所收敛。但横亘在村民面前污染环境的,多是年深日久形成的超级规模的垃圾堆。因为垃圾堆规模大,位置隐蔽,清理有难度,成了“乡村文明行动”和“城乡环卫一体化”中有意无意遗漏的部分。
东掌村和西李家庄村两处规模巨大的垃圾堆,隐藏于村落的不起眼处。位置偏僻,难于发现,清理起来有困难。例如,东掌村村民认为,政府部门应该使用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来清理这座深坑。但深坑四周道路狭窄,仅能容下两人并排通过,挖掘机进出根本不现实。西李家庄村的情况也是如此。村民曾经图便利而亲手制造的垃圾堆,如今成了污染村庄环境,影响村民生活的源头。
虽然彻底清理投资大、有困难,但职能部门和村委会不应该知难而退。两村即有村民建议,应该发动村中留守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动员他们主动去清理村中垃圾堆。“人多力量大,肯定能收到好效果。”西李家庄村民的说法颇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