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变白由白转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生机勃发
2014-07-14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姚广宽
本报通讯员 李 军 宋 杰
一吨卤水卖50元,刨去3元的资源税、百公里38元的运输费,所剩利润不足10块钱。这样的生计,光明岩盐公司干了20多年。眼下,好日子来了。
7月初,随着两条年产60万吨精制盐生产线建成投产,光明岩盐实现了从卖卤水到卖盐的换代升级:销售半径由100公里扩大到400公里,产量翻番,利润提高10倍不止。对合资方鲁中能源集团来说则是“由黑变白”,这家由原肥矿炼矿厂改制而来的企业,借盐转型,加上此前涉足的物流、服装、木业等领域,非煤产业占到集团半壁江山。
而在诸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坐拥全省最大岩盐矿床的肥城市也进入发展“加速模式”。位于边院镇的现代盐化工业园区,被列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联动示范基地,现已吸引天津渤化、信发、联想、龙大等多家大型企业集团落户。到2016年底,园区制盐、制碱及新材料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形成每年百亿元产值、10亿元税收的进项,带动肥城经济底色由“黑”变“白”。
肥城市委书记张成伟说:“我们的长远目标是由‘白’转‘绿’,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走出一条具有肥城特色的项目、企业、产业、园区‘四点支撑’,投入、科技、人才、品牌‘四轮驱动’,传统工业、现代农业、高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四业同兴’的转型升级之路,提升绿色GDP成色。”
审视肥城工业经济,传统产业结构偏“重”,煤电钢占到全部产值、税收的近七成,资源、能源消耗大,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型迫在眉睫,但转型又无可避免会影响发展速度。盐化工的崛起为肥城弥补了煤炭产业衰退造成的空档,基本盘子稳住了,我们就有更大的底气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县域发展升级版。”张成伟告诉记者,肥城盐化工引进的都是龙头企业,采用的都是国际最先进的工艺。而与此同时,他们把更大的精力用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植新产业上。
年初,肥城立足长远转型发展规划了“两带五区九园”产业布局,打造高新区、新兴产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现代盐化工园区、世上桃源旅游度假区“五区”,启动肥城转型发展升级版引擎。“功能分区使区域转型发展脉络更加清晰,而要各级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确立科学的考核导向体系很关键。功能定位不同,考核就不能只用一把尺子。”肥城市长常绪扩说,重点项目指挥部由10个优化缩减为7个,进一步集聚资源要素,更好更快推动转型升级。目前,该布局内集聚了全市90%以上的工业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肥城的传统产业没有让人失望。在培强企业引领转型的档口,国内纤维素老大瑞泰集团加快科技研发,已有7种产品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种产品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其主导产品纤维素醚占全国70%以上的份额;无纺新贵泰鹏集团今年投资新上的环保型无纺布利润是以前的四五倍,且电子商务已占到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龙头企业石横特钢则通过资本运作、内部挖潜,在钢铁形势低迷的大环境下,用全国排名60多位的产能创造了前6位的利税。
新产业集群尤为可喜。今年前6个月,全市新增落地项目82个,铺开新建、续建过亿元项目119个,已完成投资78亿元。眼下,东部新兴产业园引进规模以上企业22家,力争5年后,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紧锣密鼓,其中春秋古城项目一期62栋建筑已主体封顶,内外装修完成60%以上;而随着6月20日鲁中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签约,北部将崛起全省最大的网商生态链和电子商务产业链。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肥城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41亿元,同比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30.7亿元,增长8.5%。肥城经济正向“绿色”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