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协科技帮扶吕梁纪实
泰山到吕梁山,相隔千里,却又近在咫尺。
我市的农业专家到吕梁的田间地头指导,吕梁的农民到我市科研院所学习,双方感情日趋浓厚。这一切,源于市科协承担的中国科协吕梁食用菌种植示范项目。
培训架起“连心桥”
吕梁,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西河郡——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也是贫困地区之一。从1985年9月,中国科协确定把山西吕梁地区作为长期对口的帮扶地区,全国科协系统结合吕梁的实际,充分发挥智力人才优势、技术信息优势和组织网络优势,深入吕梁9个贫困县区开展全方位的扶贫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食用菌产业是吕梁市2013年“6+2”农业产业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地食用菌种植水平较低、管理较为粗放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国科协农技中心的统一部署,2013年4月,市科协对山西吕梁市首批28名菌类种植大户在泰安进行了为期5天的技术培训。为做好技术培训,市科协精心编排课程,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于一体,邀请市农科院、市林科院食用菌专家授课,并组织学员到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东平县旧县乡利群食用菌养殖专业合作社参观学习。2013年5月,市科协组织4名农业专家赴吕梁市临县、岚县等5个重点帮扶乡镇的9个示范养殖点进行科技帮扶,在当地举办食用菌和池藕种植培训班5期,培训400余名示范带头人。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等领导接见了泰安帮扶专家一行,听取市科协主要领导汇报并给予充分肯定。
科技托起“致富梦”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最大的特色就是科技,最大的优势是人才。科技帮扶,就是要结合当地实际,以科技为先导,用示范项目推动产业化发展,用科技托起致富梦。”在谈起为什么承建中国科协吕梁食用菌种植示范项目时,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辛东说。
为深化科技帮扶成果,中国科协农技中心确定建立中国科协吕梁食用菌种植示范项目,通过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切实使当地种植户成为食用菌种植的行家里手,进而带动整个食用菌产业发展。市科协承担该项目后,多次带领专家实地考察,设计方案,选定适合该地区种植的食用菌品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从原种选配、高产配方筛选、培养料处理、栽培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示范指导。两名专家常住临县项目基地,在4个标准冬暖式大棚亲自种植黄猴头菇、太空菇、柏树菇、姬菇、鸡腿菇等10余个品种,并采用跟班学习的方法引导当地种植户进一步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要领,还到大棚内指导,深受当地种植户好评。
“原来我们这里一斤干料才能出七八两蘑菇,通过专家的指导,现在能出到二斤多,收入是原来的2—3倍。”当地的种植户说。
“这里的蘑菇质量好、品种全,市场上很抢手。”山西临县食用菌经销商薛军军每天早上5时准时来到基地采购蘑菇,然后到市场销售,产品供不应求。
目前,项目基地日出鲜菇500余公斤。临县、兴县、柳林、岚县等农业部门先后组织60余批次技术人员、种植大户前来学习,陕西佳县、辽宁阜新的种植户也慕名而来。
志愿服务心贴心
70岁的高级农艺师冯其伦,放弃舒适的生活,长期住在项目基地,每天从早上5时一直忙到晚上9时,毫无怨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退休了,能为老区人民做点事就是累点也值得。”
岱岳区池藕专业技术协会会长、高级农艺师孙召方也放下手中的莲藕生意,住在基地。“往常这个季节,在家里销售莲藕能挣几万块钱,现在虽然没这部分收入,但作为科普带头人,能帮助临县的老百姓致富也值得。”
科协系统的志愿者,也主动放弃公休假,来到项目基地义务采摘,参加劳动体验和奉献爱心。市科协还主动开拓销售市场,尝试蘑菇储藏和产品深加工开发,组织专家免费为临县、柳林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包、100万包的食用菌菌包场各1处,帮助岚县建立标准化藕池3处。
吕梁山、泰山手拉手;吕梁人民、泰安人民心连心。市科协将按照中国科协的指示要求,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在两山之间架起一道科技的彩虹,为助力吕梁的科技致富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 赵莎莎 通讯员 武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