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碑一槐旁边孩子们在做游戏。本报记者顾晓阳摄
武装。与此同时,积极搜集情报,组织募捐,支援前线。1940年筹款制作一一五师的夏衣,掩护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徐向前率部队通过津浦铁路(今京沪铁路)等。1940年8月“自治会”完成历史使命,改称泰泗宁边区八路军抗日办事处。
1938年6月,中共山东党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在泰安泗水宁阳边区发展抗日力量。泰泗宁边区于敌人的包围之中,敌强我弱,取名“泰泗宁边区自治委员会”,考虑到东庄镇位于两市四县交汇处,南依凤仙山,北邻柴汶河,遂以宁阳县东庄镇为中心,办公地点设在县里第二小学(现为东庄镇中心幼儿园)。
“自治会”成立后,一是在泰安、泗、宁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开展抗日活动;二是广泛联合当地有爱国心的学者名流、开明绅士,建立统一战线;三是秘密发展抗日
一代英烈朱蓂阶英魂谱写红色革命曲
朱蓂阶祖籍宁阳县东庄村,毕业于北京大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全国人民愤怒声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强烈要求抗日,收复失地的大背景下,当时身为益都省立十中教务主任的朱蓂阶,毅然公开揭露反动派镇压革命人民的罪行。他公开支持学生的正义行为,并与进步学生组成文学团体“土城社”,宣传抗日救国。
抗战爆发后,朱蓂阶投笔从戎在泰宁地区发动爱国志士参与抗日并参加租来山起义,随后又动员80余人组成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七中队。1938年,朱蓂阶根据山东省委指示,返回东庄一带创建抗日根据地他动员组织爱国师生、开明绅士参加到抗日活动中,以“自治”为名,利用维持会,秘密建立独立抗日武装泰宁五中队,从事救亡斗争。“自治会”经费困难,枪支少,他动员妻子卖掉部分土地用以购买抗战所需的武器。
1942年秋,日寇拉网扫荡沂蒙山区,朱蓂阶带领干部、学生、群众坚持反扫荡。当日寇率重兵包围疯狂逼近时,他为了让群众分散隐蔽,只身把敌人引开,受伤被捕。敌人将他压进济南迪特机关,酷刑审讯当年11月,朱蓂阶在敌人的酷刑严逼下壮烈牺牲。
为了纪念朱蓂阶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时刻以此激励鼓舞东庄人民,县委县政府在东庄镇政府驻地北一华里处的山岭上,修建了朱蓂阶烈士陵园。每年清明节期间,全镇中小学生、镇机关干部都会自发得到烈士陵园祭奠英烈,缅怀英魂。
“槐”“碑”亦在精神传承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东庄镇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手拿彩带,身着整齐的校服在古槐树前欢快的跳着唱着。“标志树”上槐花的香味早已弥漫在空气中,一场春雨浸润过后的古槐树枝叶和花朵愈发的动人。“这棵树可是好东西,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这里的许多人都是吃这槐树上的叶子和花才保住了命,真是救了不少人。”镇上的乡亲告诉记者。
见证百年沧桑巨变的“标志树”也没能抵挡住两年前的一场狂风暴雨,风雨过后整个树斜倒在地上,“都说这棵树是有灵性的,要是往正前方倒的话正好倒在望隆桑梓碑上,可它就偏偏往边上斜着倒了,这棵树是护着这个碑的”,镇上的老人回忆说。
如今,树干被钢铁做的支架撑起,雨过后枝叶愈发的繁茂,地上也发出新的树苗,“这棵老槐树自从前年倒过之后,每年春天都会发出许多的新芽,看看这棵都有手指头一般粗了,这真算得上是老树新芽,一代代传承了。”东庄镇中心幼儿园的园长指着手指头般粗的小槐树介绍说。
“虽然现在这些小孩还说不清这棵树具体有什么历史,但他们知道要保护这棵标志树,这棵百年老槐树守护者望隆桑梓碑和一代代的孩子们,孩子将来也会传承者‘碑’、‘槐’的精神,这也算得上是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寄托了。”一位等待在幼儿园外面接孩子的家长说。
在东庄镇上若问起“一槐一碑”是什么,镇上的乡亲会亲切地告诉你“那碑指的就‘望隆桑梓碑’,槐就是碑旁边的古槐树,那棵树可有上百年的历史哩”。“望隆桑梓”碑是1928年为当时县立第二小学成立时题赠的,寓意培养人才,振兴家乡。在碑旁边乡亲们习惯地称为“标志树”的古槐树也陪伴着“望隆桑梓”一起守望着东庄这片土地,见证着这里的革命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