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咱泰安的风俗,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今天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五,要早起磨豆腐。在农村有句俗语“赶得上杀猪,赶不上磨豆腐”,意思是磨豆腐要趁早。于是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五,天不亮,农村家家户户在石磨前排着队磨豆腐。而现在,丢弃了石磨改用机器后,石磨豆腐正渐渐成为历史,但临近春节,豆腐味道还是那么浓烈。
石磨豆腐正渐渐成为历史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恐怕很多年轻人都没什么印象,但对那些老泰安人来说,可是最熟悉不过的风俗。
“以前到了腊月二十五,天还蒙蒙亮时,父母就会起来用石磨磨提前一天泡好的豆子。”家住新泰羊流镇旧关村78岁的赵女士告诉记者,一过腊月二十,就开始泡黄豆准备磨豆腐了。人们从口袋里弄出十来斤的豆子,淘干净了,放进大盆用水泡起来。泡上两三天,等水分充分进入黄豆,豆子泡得圆圆鼓鼓胀乎乎的,泡透了,就可以上磨了。
“过去,村子里惟一的磨是公用的,一到腊月底,家家都要来拉磨磨面磨豆腐,磨都抢不过来。”赵女士描述说,摆在路边的石磨成天风吹雨淋的,爱干净的人挑井水冲刷干净了,就开始推磨。“豆腐好吃磨难推!”她说,磨盘有上下两片,有几百公斤重,至少需要两个人一起推。磨十来斤的黄豆需要推一个小时,下来后一身都是汗。
“常年做豆腐的人家都是用毛驴拉磨,把毛驴的眼睛蒙严实了,吆喝一声‘驾’,毛驴顺着光溜溜的磨道,拉着磨盘子就转开了。”赵女士介绍,后来石磨被打浆机取代,“打浆机速度太快,磨出来的豆腐没有石磨豆腐香!”她说,石磨豆腐磨出的豆腐水分少,硬度大,味道香甜。目前,还坚持用石磨磨豆腐的已经几乎没有了。
豆腐在过去是“奢侈品” 现在多受老年人钟爱
“不要小看豆腐,以前物质匮乏的时候,豆腐可是跟肉食差不多的‘奢侈品’。”昨日早上7点多钟,在上河桥菜市场一豆腐摊前,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时人们很少吃,一般是到了春节才会吃。“我小的时候,天天吃不饱,能吃一顿豆腐就是改善生活了!所以,吃上豆腐就证明年味十足了。”
“那时候不像现在,想吃多少就买多少,那时候的豆腐都是靠人力用石磨磨出来的。”老人说,平时是用地瓜干换豆腐吃,一次换几两够吃就行,而过年至少要备10斤以上,而卖豆腐的忙不过来,就需要自己磨豆腐了。
由于豆腐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从泡豆到出豆腐,需要10多个小时,老百姓都讲“赶得上杀猪,赶不上磨豆腐”,意思是磨豆腐要趁早,以免耽误办其他年货。
那时候,农村人自己磨豆腐,那么城里人又是怎样准备豆腐的呢?采访中,一位泰城老市民告诉记者,在上世纪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城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票”,吃面用粮票,买布用布票,想要吃一块豆腐则需要豆腐票。后来,随着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商品丰富起来,豆腐渐渐成为大众菜。
记者在泰城多个豆腐摊前守候发现,前来购买豆腐的多为老年人,年轻人较少。“平常不太喜欢吃豆腐。现在各种菜品多了,想不起来买豆腐吃了。”一小伙说豆腐品味单一,而且认为豆腐是老年人的最爱。而老年人则不这样认为。“豆腐不仅口感嫩滑,而且还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做法也简单,我和老伴儿可喜欢吃了。”一位老先生告诉记者。
临近春节一天能卖400斤豆腐
“平时,一天就卖一包豆腐,快过春节了,一天能卖七八包。”在金山路附近一家商店里,商店老板高兴地告诉记者,一包豆腐有四五十斤,8包豆腐的话就是400斤。
据该老板讲,豆腐具有“都福”的意思。“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大家做好豆腐储备起来,等到正月里食用,期望新年都有福。”
豆腐还是泰安人比较钟爱的,除了豆腐营养丰富,有“植物肉”之称外,豆腐的做法也比较多。除直接生吃外,还能被切成块、丁、条,或煎、炒,或炸成豆腐丸子,也可和白菜、萝卜、粉条等熬菜,成为年夜饭上的“名角”。“如果豆腐菜里面再能掺点儿肉,那绝对是年夜饭上的美味佳肴。”老板说,因为春节前后一两天,豆腐坊不再出豆腐,所以,这些天,豆腐卖得格外好。
原标题:老泰安讲“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