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光抵达坦桑尼亚。
牛晓光(右)正在给病人做手术。图片由牛晓光本人提供
得过丹毒,患过疟疾,牛晓光从未跟妻子说每天总会向东望,“因为东方有我的家”
本报记者张振男
2013年8月5日,我市参加卫生部第23批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的6名队员从泰安启程奔赴坦桑尼亚,执行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半年时间过去了,马上就要到中国传统的春节了,记者昨日联系到了队员牛晓光的家属,得知援坦队员的马年春节将在当地度过。
当地通讯信号差,亲人靠微信表达想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不到两周时间春节就要到来,在外漂泊一年的人们纷纷踏上回家的路。而且对于卫生部第23批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的6名泰安籍队员来说,他们无法在如此重要的日子里回到家人身边,援坦任务在肩,不仅仅今年春节,明年春节亦是如此。两年的援坦工作,将于2015年8月份结束。
李慧是援坦医疗队泰安籍队员牛晓光的妻子。35岁的牛晓光是泰安市中心医院小儿科医生,参加援坦工作后,李慧担起了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坦桑尼亚那边信号非常不好,我丈夫在达累斯萨拉姆分队,他说那边宽带只有10兆,视频信号非常差,经常会卡。”李慧说,“平时我们最常用的联系方式是微信,可以通过语音听听对方的声音,让他听听女儿的声音。”牛晓光的女儿才两周岁,在执行此次援坦任务前,牛晓光正在上海参加一个业务培训,所以将近三年的时间,他都无法好好陪女儿成长,这是牛晓光和李慧觉得最对不起女儿的地方。
丈夫发来日志,妻子流着眼泪看完
“不知不觉间,来到这片炙热的黑土地已经6月有余……坦桑尼亚,一个从前只能在电视广播里听到的遥不可及的国家,如今却成为我生活的地方……仅仅到达这个陌生的国度2周,就不幸感染了丹毒……”1月11日,李慧收到了丈夫发来的一篇像是“半年总结”的生活日志,读完这篇日志,她知道丈夫对她“撒谎了”。
“如果不是看到这篇日志,我根本不知道他得了丹毒(一种皮肤病),得了疟疾,这是他走之前我最担心的事情。”李慧现在说起来仍心有余悸。去年在上海学习期间,牛晓光在电话里告诉李慧,第23批援坦医疗队员正在招募,需要儿科医生,他想报名。考虑到坦桑尼亚环境较差,外人过去很容易染病,加上女儿还小,一开始李慧并不同意牛晓光报名。“后来我考虑了一下,他是儿科医生,那边很多孩子需要帮助,后来我给他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我尊重他的选择,家里的事情让他放心。”李慧说,“后来他告诉我,报名那天晚上他失眠了,以前他可是个沾枕头不到5分钟就能睡着的人。”李慧流着眼泪看完了丈夫的日志,当即就通过微信“质问”丈夫,虽然她知道丈夫是不想让她担心,不让想家人担心,但是心疼的眼泪还是不争气地往下流。
踏踏实实工作,为当地病人减轻痛苦
援坦医疗队队员的工作环境与国内相比差距非常大,用牛晓光的话说,当地“病房是开放的,永远不会知道今天在这张床上的病人为什么明天会住到另外的床上;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9点钟开始的门诊会被取消。”作为一名小儿科医生,刚到坦桑尼亚时,牛晓光对这些外国小儿科表示非常不理解。由于语言不畅通,加上当地医生流动频率高,刚刚跟这位医生熟悉起来,过完一个假期,这名医生就找不到人影儿了,就得重新适应另一位新医生。
牛晓光在日志中写道,这些困难都算不上什么,作为一名中国医生,他要尽职尽责地对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儿童。“看着那些无邪的孩子,看着那些无助的家人,自己能做的只是将自己有限的知识尽量发挥。”
除了牛晓光,此次援坦医疗队泰安籍队员还有泰安市中心医院体外循环医生魏淑明、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孟庆堂、新泰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王磊、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医生陈宗营、东平县人民医院眼科医生王明全。今年春节,他们都没法回来。
原标题:一位泰安援坦医生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