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里目前只剩下他们七个人,这也许是他们的第一张合影。
记者探访麻风村的苦痛原生态,多数人已痊愈却无处可去
本报记者颜晓东文蒋亮亮图
“徂徕山前有一个特殊的村落,这里曾经一度让人们望而生畏、不敢靠近。
几间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老屋、7位平均年龄70岁的老人、几只鸡、一条狗便是村子的全部,这个特殊的村落叫古庆新村,人们更愿意称它为麻风村。
这里的村民有的十几岁就因病住进了麻风村,期间有过转移,但还是被隔离着,这一隔离,就是半个多世纪。”
◎探访
山坳中的几间老屋
近日,记者来到徂徕山前,寻访古庆新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麻风村。
车沿泰良路驶出30余公里后,来到了一个叫山阳的村子,由于不知道古庆新村的具体位置,记者便向当地人打听,对于“古庆新村”,不少村民表示不知情,但说起“那里住着一些麻风病人”,其中一位村民恍然大悟,“你们是不是要找麻风村?从这里向东一直走,走到山前顺着一条向东的土路直走便到了。”
按照村民的指引,记者找到了一条土路,徂徕山近在咫尺。土路不足两米宽,路面坑坑洼洼,只好弃车步行。
顺着弯曲的小路向东南方向走,右手边是平整的农田,左手边是绵延的大山,绕过一个山头,山坳间几间破旧的老屋呈现在眼前,几间老屋,有的已经坍塌。
房屋没有围墙,房前屋后也没有人,满眼的枯黄。若不是一间屋子烟囱上冒出的青烟,很难让人相信这里还有人居住。
隔着房门的交流
走向那几间房屋,脚下的土路更窄了,再走近一点,房门前有人探出了头,再走近一点,探出门外的半个身子竟迅速缩了回去。
老屋虽破旧,房前的空地却打扫的干干净净,房门两侧栽种着一些花花草草,还有几只鸡圈养在一旁,门窗也是崭新的铝合金门窗。
当记者走到门前正准备敲门时,一位戴墨镜的老人站到了房门前,说明来意后,老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但老人拒绝我们进屋,谈话是隔着门开始的。
老人姓徐,祝阳人,71岁。16岁时,他患上麻风病,开始隔离治疗,先是到了大汶口的麻风村,1979年又按要求搬到了古庆新村,在这里一住便是34年。
“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得这种病的人也多,得不到及时救治都会留下残疾。”老人说,他带着墨镜是由于得病后眼睛留下了残疾,而老人的双手,手指也是蜷曲无法伸直的。
疾病留下的烙印
交流间其他房内的人也纷纷探出头来,在记者一再鼓励下,老人们最终走出房门与我们面对面,但交流中始终保持着约两米的距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古庆新村目前住着7位老人,最大的75岁,最小的65岁,居住时间都在30年以上,“来的时候还是小伙子,现在都成老头了。”65岁的夏崇水开玩笑说。
老人们说,由于肢体残疾,他们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日常生活靠每个月几百元的低保维持,“平日还好,冬天不够用,因为要买煤取暖。”夏崇水说,前不久他们几个人凑钱买了几百斤煤,但一般舍不得烧,因为最冷的时候还没到。
说话间,一个老人推着自行车顺着山路走上来,这是他们的“采购员”李存水。7个人中,只有他是手脚健全的,其他6个人,有的手指无法伸直,有的手腕下垂,有的双腿不能站立,有的则少半根腿,所以大家有什么需要,一般都是李存水采购。
走近之后,记者看到,李存水的自行车上放着两个篮子,里面装着馒头、酱油、蔬菜等,李存水手脚相对完好,但因病导致面部变形,说话吐字不清。“我们在一块儿生活了三十多年,像一家人,我行动还算方便,就多分担点儿。”李存水说。
◎讲述
吃饭穿衣都是难题
75岁的闫玉亮说,他们最不愿意过冬天,一方面没钱买煤取暖,一方面大家手都有残疾,几乎拿不住东西。
由于山里冬天本来就干冷,需要穿上厚厚的棉服,穿衣服对普通人来说很简单,对他们来说却是难题,“几乎拿不住衣物,只能小心夹住慢慢穿,一般穿完衣服没有半小时不够。”闫玉亮说。
相对于穿衣,吃饭相对简单,“用筷子插到馒头上,用手指夹住筷子吃就可以,面条、米饭可以一点点往嘴里扒,不管怎么着吃到嘴里不饿就行了。”李尚海说。
除了不愿意过冬,老人们说他们也不敢生病。闫玉亮说,4年前,他当时还能活动自如,腊月的一天外出时不慎摔倒骨折,“我知道摔得不轻,但我治不起。”闫玉亮回到家后一直躺在床上忍着,其他老人会轮流给他送饭,这一躺就是1年多,现在他仍旧活动不便只能勉强挪步。
寿终正寝是他们的归宿
采访中,老人指着房前屋后的一些废墟告诉记者,这些地方也曾经住着跟他们一样的人,最多时每个屋住五六个病人,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人都去世了,仅剩下他们7个。
闫玉亮说,他们住的村庄虽叫古庆新村,但周边的人还是习惯称之为麻风村,人们很少与他们来往,他们也一般尽量躲开外界。所以,尽管他们早已治愈,但都不愿意离开,因为病的太久,他们在老家已经没有了亲人,回到社会中也难免受到歧视。
“我们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几乎没有人来我们村,前几年我们曾尝试出去买东西,一听说我们是麻风村的,人们宁愿不赚钱也让我们远离他们的摊位。”闫玉亮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7位老人均不是附近村民,他们有的来自周边乡镇,比如祝阳、房村,有的来自泰城,比如岱道庵,老人说,出来这么多年,他们也想回去,但一想到他们的身体和人们的偏见,他们还是决定待在这里,免得给人们添麻烦。
闫玉亮说,在他的印象里,住进古庆新村的人没有离开的,直到去世,寿终正寝是他们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