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啃硬骨头
——新春三论之二
大众日报评论员
改革,是今年的首要任务。步入改革“深水区”,要走得稳,踏得实,必须拿出担当精神,勇于中流击水,啃掉几块硬骨头。
改革走到今天,“好吃的肉”已经吃完了,剩下的,几乎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打造机会平等的市场经济,让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不分亲疏远近,在法治原则下平等参与竞争;打破形形色色的地区封锁、行业封锁,破除拉高社会成本的行政垄断,让好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畅通无阻;向审批权开刀,从改变权力运转的法则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事难办,脸难看”……这一块块硬骨头,是山东改革发展道路上躲不开、绕不过的坎儿。硬骨头里面有积累多年的矛盾和利益纠葛,但也蕴藏着强大的发展潜力,集中了强烈的民意期盼。啃下这些硬骨头,我们的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将为之一变,发展方式将为之一新,改革红利就能得到充分释放。
硬骨头之“硬”,硬在利益二字。一帆风顺、皆大欢喜、你好我好大家好,那不是改革。改革,必然要触动利益格局,会动一些人的“奶酪”。向下级放权,上级的权力就少了;放宽了市场准入,受保护的企业就会有意见,利益纷扰无处不在。由权力的错配、错位所导致的不合理利益格局,已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是必须攻克的堡垒。只听得来“满堂彩”,听不得质疑和反对,没法推进改革;畏首畏尾,遇事就躲,也没法推进改革。遇事总是搞平衡,当老好人、和事佬,对既得利益不敢碰、不敢动,硬骨头是永远啃不下来的。只有拿出勇于担当的精神,拿出动真碰硬的坚决态度,敢于打硬仗,迎着风雨走,坚决突破既得利益藩篱,改革才能见到实效。
啃硬骨头,实质上是自我革新,是自己给自己“做手术”。在实际改革进程中,那些推动改革的,往往就是改革的对象。但是,改到自己头上,把手术刀对准自身病灶,即便知病之害,也难从容下手。转变职能要求打破“玻璃门”,但当“门”被打破,自己手里的权力也就小了,自己的部门也有可能从“强势”变成“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把“玻璃门”变成永固不坏的“木门”“铁门”的,会大有人在。仅仅从自己的小圈子、小框框去看待改革,把改革变成“有利则行、无利免谈”的选择题,或是“你不动、我也不动”“等着别人动”,改革势必会走样。改革要出成效,必须跳出本部门、本地区和本单位的视野,克服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把全社会的长远利益置于部门利益之上,始终坚持从全局、大局出发来看待改革,推动改革。
多年奋斗拼搏,山东改革棋到中盘。在深层次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中推动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好统筹协调是必然要求。政策不配套,搞单兵突进,习惯零敲碎打,实践当中必然会疙疙瘩瘩,形成不了合力,改革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中央强调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就是要求我们既要善于从总体上统筹谋划,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又要抓住“牛鼻子”,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省委、省政府在部署今年的改革任务时,特别指出要区分不同改革领域的条件、路径和次序,注重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又强调要在简政放权、深化农村改革、财政改革等方面争取率先突破。不打折扣落实好这些部署,做到积极推进与步子稳妥相结合,大胆探索与遵循规律相结合,就一定能啃掉改革道路上的一块块硬骨头,实现山东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新春三论之一:打好攻坚战
打好转调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是确保山东“走到前列”的关键之举。今年全省经济工作成效如何,要看这场攻坚战能取得怎样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