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王雁彬
去年以来,位于新泰市龙廷镇的新泰市百鲜农业乡村旅游有限公司积极探索“鱼菜共生”的新兴养殖模式,成为新泰市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近日,走进位于新泰市龙廷镇的新泰市百鲜农业乡村旅游有限公司,34个高1.5米、直径7米的养殖池里,成群的鲈鱼正在欢快游动,而在不远处的田地里,工作人员正用经过处理后的养鱼尾水浇灌田地,一幅“鱼菜共生”的生态画面跃然眼前。
一边是鲈鱼欢腾的养殖大桶,一边是生长正旺的蔬菜大棚,当农业遇上科技,变革正悄然进行。“以前养殖鲈鱼,都是在露天的鱼塘里。咱也没听说过能在陆地上养鱼的。”一个偶然的机会,百鲜农业的总经理巩玉波从寿光了解到了这项养殖技术。“这几年,鲈鱼成为第五大家鱼,养殖利润十分可观,尤其1斤左右的成鱼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尽管巩玉波十分看好鲈鱼养殖的市场前景,但在陆地养殖,可谓是一次大胆尝试。
鲈鱼味美,对水质要求也很高。在养殖区,一个个作用不一的巨大生化桶便是水循环的奥秘所在。“去年新上了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设备,地下的管线遍布整个大棚。”据巩玉波介绍,在水池中间,有个鱼马桶,能够将鱼排放产生的残渣和粪便经过地下管道进入束流沉淀器,净化过滤掉大颗粒残渣和粪便后进入微滤机过滤,之后进入集中池自提泵进行蛋白分离,再经过杀菌进入生化桶。经过这些步骤以后,养鱼池的水质能达到正常饮用水的标准。
让鲈鱼住进桶里,饲料同样也是关键因素。“我们选用的是50个蛋白以上的饲料,基本能保证1斤到1.2斤的饲料出1斤鱼。”巩玉波站在池子前,撒了一把饲料,深潜水里的鱼群腾跃而起,蔚为壮观,“一个池子里大概养了四千尾。鲈鱼的生长周期大概六个月,成品鱼在一斤二三两左右,很够一家子人吃一顿了。”
偌大的养殖棚里,除了巩玉波,便只有两个月员工忙着打理。“别看咱养的鱼多,用工确实不多。两个人,一天喂两遍,再盯着监控,别出岔子就行了。”附近大沙坡村村民路常玉在这里打工,提及养殖,他打开了话匣子,“咱们是订单式养殖,从饲料,到育苗,再到收购,都不用操心,整个环节都是可控的。鱼的生长有保证,味道也有保证。”
到今年的八月十五,这批精心孕育、味道鲜美的鲈鱼将被端上人们的餐桌。“等条件成熟了,还将在蔬菜大棚里种植生菜、芹菜等‘快菜’,它们消化粪便能力强、所需养分大、生长周期短,很适合‘鱼菜共生’的养殖模式。”在巩玉波看来,这种“上种植、下养鱼”的集约型立体农业种养模式将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变为“集约化饲养”,既实现了节约土地、水资源和肥料的“三节约”目标,也实现了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蔬菜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高产量带来高收益,据巩玉波介绍,每条鲈鱼的净利润在7元左右,每个池子就能净赚3万元。“去年年底试养殖了一批,出了两万多斤鱼。今年有经验了,规模起来了,收益一定更可观。”巩玉波说。他希望在未来能接触到更多新技术,在养好鱼、种好菜的同时,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新农人”。
“鱼菜共生”是新泰市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当地已在循环农业、数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稳产保供能力逐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实现“七连增”。
(通讯员 赵晓宇 李凌寒)
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王雁彬
近日,省工信厅发布《关于拟认定首批山东省数字产业集群的公示》,全省15个集群成功入选,我市肥城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集群位列其中。[详细]
近日,泰安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山东农业大学、市农业科学院、市农技中心等单位的专家组成调研指导组,分赴各县市区集中开展秋作物苗情考察和技术指导活动,加快推进汶阳田“泰山粮仓”建设,提升秋粮产量和质量。[详细]
确保高铁泰安站周边区域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泰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新增4处违法停车自动记录设备。[详细]
近年来,泰安市市场监管局把行风建设作为提升工作效能、展现市监风貌的有力抓手,聚焦办事、监管、执法“三个提升”,扎实推进“深化拓展年”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全市市监系统行风建设走深走实,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行风建设的实际成效。[详细]
近日,市人社局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度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安排全市2024年度职称评审工作。[详细]
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2024年度省级数字经济园区(试点)名单,我市3家园区成功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