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载风雨路 基层文物守夜人 宁阳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于勇的文物人生

2022-07-26 09:1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峰 张文玉

于勇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发言(张文玉 供图)

  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宁阳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于勇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会上,作为全国仅有的4个发言代表之一,于勇用朴实的言语,诉说38年文物战线工作的风雨历程。

  子承父愿 与文物结缘

  于勇的父亲一生致力于文物保护工作。他常叮嘱于勇的一句话就是:文物无大小,每件都是宝,文物要是没了就永远没了。正是这种信念,只要发现能够征集保护的文物,于勇父亲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把文物征集到县博物馆。1980年,于勇父亲在原城南公社柳楼村,发现了一件断为两截的汉代石狮,花60块钱请人用地排车运到馆里。这60块钱相当于当时一个人两个月的工资。面对家人和同事的不理解,他回应的还是时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文物要是没了就永远没了”。父亲对文物的热爱和执着,深深影响着于勇,成为激励于勇立志投身文物事业的灯塔,也是于勇对保护文物初心的坚守,更是宁阳文物人的精神所在。1984年,怀揣父亲的愿望,投身父亲一生不离不弃的文物事业。

野外文物调查(张文玉 供图)

  甘心奉献 与文物相守

  宁阳文庙创建于元代,是泰安市现存唯一的一处尊孔、祭孔的庙宇。2003年深秋,暴雨连连,正在值夜班的于勇忽听一声巨响,文庙西庑屋顶坍塌,大梁掉下来离于勇只有半米左右。于勇意识到,文庙绝不能毁在他们这代人手上,借钱也得修。望着倒塌的古建,无法入眠的于勇壮着胆子,向时任县委书记写了长达5000字的信。接到信后,书记赶到现场,当场拍板决定拨付50万元启动资金,这在宁阳历史上留下了“一字百金”的佳话。文庙修复工程开工后,资金缺口较大,于勇开始向一些有钱的单位“粘磨”,争取多方支持。有时被拒,心里动摇时,于勇便鼓励自己,再“粘磨”一会,文物就有救了。靠着这股“粘磨”劲,终于筹足了工程款。那时,于勇吃住在工地,十天半月回不了一趟家。有一次,雨下了一整天,晚上于勇爬梯子摔了下来,浑身又冷又疼,一身泥巴,想想也该回家看一下老婆孩子、换换衣服。10岁的孩子开门见到于勇,吓得哇一声就哭了,于勇才注意到自己的样子,跟个乞丐差不多。

  文庙主体修完后,于勇和同事们马不停蹄,又陆续修缮了禹王庙、颜子庙等不可移动文物二十多处,修复馆藏骨器、陶瓷器等可移动文物300余件。凭着多年对文物事业的执着,于勇也得了一个“粘磨”的外号。

查看修复出土瓷器(张文玉 供图)

  当立风骨 与文物同在

  保护文物既有成就也有危险。早些年,在一次制止非法工程施工时,于勇接到了恐吓电话:“你儿子在哪里上学,媳妇在哪里上班,都有人盯着,如果再阻止,你就好好想想后果。”听到这些话,于勇整个人顿时懵了。回到家,妻子听说这件事后,一直流泪,但她一句话没说。于勇知道,多年来,妻子一直默默地支持他的的工作,但让孩子受到威胁,这是妻子最不能接受的。于勇就安慰她说:“我做的是光明磊落的事,他们胆敢做过分的事,我就和他们斗到底!”多次受到恐吓的于勇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坚定了他的决心。还有一次,在保护野外文物行动中,于勇被围攻,双耳神经损伤,被鉴定为三级听力残疾,现在,交谈中如果对方说话声音小,于勇就听不见。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初心。这既是于勇父亲对于勇的言传身教,也是于勇这代文物人的脊梁和风骨。于勇的这股“粘磨”劲,一定会感染更多的人珍爱文物、守护文物。一定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绽放文化自信光彩,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通讯员 赵峰 张文玉)

初审编辑:栾晓磊

责任编辑:王培松

推荐阅读
联系
我们
  • 微信公众平台

  • 新浪微博

  • 海报新闻

频道联系人:栾老师

商业、内容合作:0538-6610567

投稿邮箱 :taiandzwww@163.com 合作邮箱:33620666@qq.com

微博:大众网·泰安 微信号:taiandzwww

地址: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460号7楼大众网 邮编: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