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本色”在小山沟闪耀——肥城引黄电灌管理所“80”后三个男人“一台戏”纪实

2019-05-05 10:23:00 来源:  作者:

  通讯员 纪宗玉 董 民 供稿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而肥城市引黄电灌管理所的高胜利、冯圣军、孙中奎,三个男人在艰苦的环境里以退伍军人特有的本色战风霜斗严寒,合力守望一方黄河水一条灌溉渠,同样唱好了“一台戏”。他们,“军人本色”,在小山沟闪耀;青春无悔,肩上扛起责任。

  守望一条渠一方水

  走进坐落在肥城市湖屯镇小店村北山坳里的肥城引黄电灌管理所,不大的院落里只有正中央一座二层简易小楼最耀眼,院子周边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建所时的十多间石头房,墙缝裂得能伸进拳头,残砖断瓦千疮百痍,早已扒了“顶”脱了“帽”。虽然当时已是仲春时节,可大门口那棵建所时栽植的芙蓉树,依然羞羞答答的还没完全吐露新芽,不知是对这小山沟环境条件的不适,还是因为当年栽植的树木仅剩下了“自己”而感到“孤独”。

  肥城市引黄电灌管理所第五任所长高胜利,和他的两个同事冯圣军、孙中奎,他们中两个“81”年出生,一个“80”年出生,三人都是“80”后,都是共产党员,都是退伍军人。高胜利2002年退伍后一头扎进这里一呆就是17年,冯圣军在这里也有13年了,孙中奎在部队服役16年后于2016年也来到了这里,从此三个男人唱起了“一台戏”。

  “肥城引黄电灌管理所主要是对引黄灌区进行管理维护,保障当地工农业用水,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据所长高胜利介绍,肥城市引黄灌区是济南田山灌区一部分,又称“1030灌区”, 工程始建于1967年,1971年建成运行。灌区在肥城市境内主要呈东西向布局,穿越石横、湖屯、王瓜店3个镇街。三级扬水站就位于肥城市湖屯镇小店村西北,陶山西南侧的山坳里。灌区每年引水600万立方用于农业灌溉,年引水3000万立方用于肥城西部工业重镇。

  在肥城引黄电灌管理所,机房里安装有380千瓦高压电机2台, 400千瓦高压电机2台,水泵4台,两泵1管,直径1米的铸铁钢管2条,总长133.8米,净扬程37米,上水流量达到2.4立方米/秒,出水池水位124米……

  一电机,一水泵,一根管,别看这些“铁家伙”,这可都是花了大价钱建成的,标准的“钱疙瘩”,看管好它们,维护好它们,让它们发挥大效益,高胜利和他的同事冯圣军、孙中奎知道自己身上担负的沉甸甸的责任;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近30公里的二三级干渠,始终是他们在兹念兹的牵挂和割舍不下。

  情,起源于这方水土;情,执着于这份事业,高胜利三人绿色军营里摸爬摔打磨练了顽强意志,不褪色的军人风采同样闪耀到地方。

  “双脚”丈量人生价值

  肩上扛起担当,脚下迸发力量。为了守护好这一方水一条条渠,高胜利和他的两位“搭档”冯圣军、孙中奎,以军人特有的本色战风霜斗严寒,用“双脚”丈量人生的价值,用“汗水”描绘退伍军人的风采。

  要知道,从肥城和平阴交界处的分水岭,到王瓜店街道的群将湖水库,有14条二级和三级干渠,长度17.3公里;有8条支渠,长度10.5公里,近30公里的长度,而且绝大多数的干渠支渠要徒步巡查,星星眨着眼睛就出发,摸着夜色把家还,一遭下来要一整天的时间。这么多年,一双双磨穿了洞的黄球鞋,见证着一年四季的寒来暑往,印痕着他们风雨雪霜中流淌的汗水。回到家中,脱下来的两只鞋子能倒出小斤把的泥巴,臭的能把人熏倒的两只袜子能站住,泡木瓤的一双脚丫子像漂白了一样,脚底板子上满是水泡,钻心的疼。

  清理淤泥,打捞杂草,巡线护渠……这些都是年头到年尾习以为常的事,在他们开来,三个“80”后退伍军人有军人特有的本色,更有的是使不完的力气。为了节约资金,有些地段能用机械清淤,可他们舍不得,有时候咬咬牙、跺跺脚,加班加点就把活干了。据统计,高胜利他们三人一年下来的清淤量达到了1000多立方,节约雇工费用近4万块钱。

  孙中奎在部队干了16年,有电工方面的专业知识。平时检修个线路换个配电仪表什么的他“当仁不让”,高胜利和冯圣军给他打“下手”,不请“外援”自己就把事给办了。在他们看来,在这里没有所长和普通员工之分,有的只是“抱团”拧成的力量,一样的年龄,相同的阅历,军人的刚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从扛起钢枪保家卫国,到回到地方担当尽责,服从命令,冲锋在前,风采依然。

  巡渠,最让人头疼的是渡槽。二级渠上的渡槽有4个,而从小店村北的三级站到王瓜店街道的群将湖,三级渠上的渡槽有10个,而且这10个渡槽都在陶山山脉上,走高山跨河流,爬陡坡过险坎,听起来就让人心惊胆战,可高胜利他们硬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护好了渠保住了水。董庄铺渡槽离地面有20多米高,渡槽上的墙面不到30公分,走在上面稍有不慎,后果可想而知。

  巡渠,更让人可怕的还是暗渠。有些暗渠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修建的,天长日久,风蚀雨浸,渠顶脱落不足为奇,有时灰块、碎石掉下来,把安全帽砸个窟窿也是常有的事。走在锅灰一样黑的暗渠里,手电筒射出的光线格外刺眼。在所有的暗渠中,最长的一段达到了998米。有一年的冬天,所长高胜利安排冯圣军、和孙中奎各自去巡明渠,他只身一人去巡暗渠,进入暗渠不多长时间,恍惚中他看到了一堆黑乎乎的东西,高胜利不禁打了一个寒颤。而军人的使命告诉他,前面纵有刀山火海,也要一往无前。

  平静心绪,抖擞精神,高胜利走上前去一看,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人,已经没有了呼吸。后来报警查验后方知是个流浪汉,为了躲避风寒,晚上冻死在了暗渠里。从那以后,不论多长的暗渠还是多短的暗渠,只要巡渠,三人同行,成了不成文的“规定”。

  “三不怕”精神挺脊梁

  工作环境差,不怕;平时工作累,不怕;生活环境苦,更不怕。在高胜利、冯圣军和孙中奎看来,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三不怕”就是军人的本色,在部队有“三不怕”的精神,到了地方更不能忘了这种精神,军人,挺起的脊梁能挑起泰山;军人,平躺的身躯能铸起长城。

  肥城引黄电灌管理所就处在一个小山村的山前怀里,以前周边大大小小的采石场有五六家,最近的一家和电灌所只有一墙之隔,采石放炮,粉碎石子,到处是隆隆的机器声,大车小辆穿梭,灰尘遮天蔽日。有时候赶上放炮,办公桌上的水杯子就能震倒;电视机显示屏上的图像,被震得都是忽闪忽闪的“马赛克”。有一年放炮,一块大石头崩来砸到了大门口的芙蓉树上,扎把粗的“膊股”咔嚓就被砸断。

  防汛期间,节假日都要晚上值班,第二天早上起来抠抠鼻孔眼都是灰尘,砸吧砸吧嘴能牙碜得咯吱咯吱的响。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代又一代人守望电灌所,守望肥城可持续发展的一方水脉。

  汛期值班必须24小时待命,这是坚决不能马虎的大事。有时候赶上接连暴风雨,高胜利他们从家里带来的饭菜早已“打扫”干净,因为回不了家没得吃没得喝,只好冒着风雨到附近村里的小卖部买包方便面和咸菜解决温饱度难关。

  电灌所占地30多亩,孤零零的一个大院子坐落在山坳里,一到晚上让人有些毛骨悚然,因此节假日值班,高胜利他们三个人都是两个人一班,相互也是一个照应。特别是汛期,三人24小时全部在岗到位,电炉子上煮碗面条,一包咸菜和花生米,三人席地而坐,有说有笑,苦累抛在脑后。

  “80”后,闲不住的年龄。工作之余,高胜利他们三人开地拓荒,种菜植树,让电灌所绿了美了,也有了些许生机,因为他们深深懂得,这就是年轻人奋斗的地方,这就是年轻人追梦的地方,就像在部队那段经历一样,另一个使命担当更成就他们的梦想,富足他们人生的价值。

  这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电灌所周边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所里的办公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提升,盖起了二层小楼,更换了办公桌椅,配备了电脑等。前不久,在肥城市水利局主要领导的关心下,一眼300多米深的饮水井已配套上水准备启用,目前正对水质进行检验,如果水质达标,这将结束建所近50年来外出挑水吃的历史。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联系
我们
  • 泰安官方微信

  • 泰安官方微博

  • 泰安24小时

频道联系人:栾老师

商业、内容合作:0538-6610567

投稿邮箱 :taiandzwww@163.com 合作邮箱:33620666@qq.com

微博:泰安大众网 微信号:taiandzwww

地址: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460号7楼大众网 邮编: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