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8-8582000

通讯员qq群:4037662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美丽泰安

“天仙照鉴”重镌 钤印祈福再现

2014-04-11 22:20:00 作者:周郢  来源:泰安日报
清顺治十一年(1654)某日,泰山幽谷之乱石丛中,忽现白光闪烁,时人循光掘石,一颗硕大玉印跃入眼际——其印连纽高四寸八分,重九十六两,玺印正面,镌有“天仙照鉴”四个叠篆。众人认为此当为神异之物,不敢私藏,亟呈献于官府。泰山出玉,一时流播四方,成为灵岳珍闻。

      清顺治十一年(1654)某日,泰山幽谷之乱石丛中,忽现白光闪烁,时人循光掘石,一颗硕大玉印跃入眼际——其印连纽高四寸八分,重九十六两,玺印正面,镌有“天仙照鉴”四个叠篆。众人认为此当为神异之物,不敢私藏,亟呈献于官府。泰山出玉,一时流播四方,成为灵岳珍闻。

      对于此事,著名学者张尔岐在所著《蒿庵闲话》卷五中作了记录:

      顺治甲午,或於泰山得玉印一,献之官。径四寸许,文曰“天仙昭(同照)鉴”。疑是封元君时物。尝见其摹本。

      为何时人将这方新出的玉印,疑为“封(碧霞)元君时物”呢?其据乃是在玉印上“天仙”之文。根据古籍所录,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神号中,正含此“天仙”二字。据明人陆采《览胜纪谈》卷一《玉女》载:“宋真宗封泰山,还至御帐,涤手池内,见一石人头,出在水面,亟命左右出而涤之。命有司建小庙安奉。其后殿转加广,而香火日盛。遂号为圣帝之女,而以玉女峰当之,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古代帝廷向诸神加号建庙,多赐以神印或庙印。如南宋洪迈《夷坚志·夷坚支癸》卷三记有“太山府君印”:“吕辩老为德州平原县酒官。因筑务墙,役工取土,得一印,刻文曰‘太山府君之印’。非铁非铜,似玉石之类,制作极精,篆法尤古。”由于“天仙”为元君名号,玺印又出于泰山,“天仙照鉴”乃被世人认定为元君之宝印。红门宫清咸丰《刘凤仙等香社题名碑》中便描绘有元君掌印治山的场景:“泰山碧霞元君,披琼函以缮性,握玉印以阐珍。”

      至于玉印之时代,学者诸说不一,有谓汉制,有谓宋制。后世多认为系宋代之物。据清人冯云鹏于《金石索》卷五中云:“‘天仙照鉴’相传为秦时物,案《文献通考》:泰山玉女祠侧有石像,宋真宗东封易以玉,砻石为龛,置旧所。此印当为大中祥符时赐物。”近代学者袁克文《辛丙秘苑》考云:“东岳庙,藏有玉印,方三寸许,高亦如之,经火煅毁,色赤而黯。文曰‘天仙照鉴’。盖道家所用,制作在唐以后,俗谓为汉印谬矣。”

      历劫不泯

      玉印出土后,泰安州官将其庋于岱顶碧霞祠中,敬谨供奉。康熙时大臣张榕端奉旨祀岱,曾亲睹玉印,其在《海岱日记》中记云:

      抵碧霞元君庙,祭毕,章守(泰安知州章履成)至,启大殿锁钥,出二匣,一金银婴孩十馀枚,元宝二;一碧霞元君之石印径数寸,镂“天仙照鉴”四字。

      (《海岱日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笫128册、页443)(近人邓之诚《骨董琐记》曾引述此条)

      由于明清时对碧霞元君极度崇奉,视为圣母,自然认为其神印也具有非常灵异,于是登顶香客,纷纷祈请道士钤印于黄表,奉归家中,以求祛病镇邪,保祐平安。清人沈维材在《登岱记》中记称:

      有印刻玉为之,文曰“天仙照鉴”,或云可以祛邪治病,然官为典守,固不若《五岳真形图》用石摹刻为可易购也。

      (《樗庄文稿》卷九,《四库未收书丛刊》拾辑21册、页280)

      泰山典籍中也有类似记载,《泰山述记》卷二云:“‘天仙照鉴’…… 今皆印以镇邪。”《岱览》卷九云:“右印方三寸五分,四边阑各阔四分,每字方一寸三分半,文类缪篆,近符箓。相传能辟邪,印者多,亦渐漫漶矣。”这一玉印信俗,后来还被日本学者涩川玄耳与美国旅行家盖洛(William Edgar Gcil),分别记入所著《岱崂杂记》、《中国五岳》中(沈弘译本页126,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到了乾隆五年(1470),碧霞祠突发大火,殿宇宝器一时俱焚。所幸“天仙照鉴”印却历火而未泯。《泰山述记》卷二记云:“祠内传留玉印一颗,方径四寸许,篆刻‘天仙照鉴’四字,不知有自何代,或称宋祥符时,与玉象并造。顶庙灾,为火所炙,损坏一角。”《岱览》卷九中记述:“庚申庙火,铜铁融烁为液,而秦篆石乃毁于儓棴工役之手,惟玉印独完。玉印,传自祥符时与玉像并制,文篆‘天仙照鉴’,螭纽绀色,从煨烬得之,一角少损。” 又云:“乾隆五年六月二十四日,山顶碧霞祠灾,从煨烬拾出十八件…破损石印一颗,篆刻‘天仙照鉴’四字。”《古玉图谱》称:“碧霞祠旧有玉印,文曰‘天仙照鉴’。……乾隆庚申,祠毁于火,前代碑刻如秦相二十九字俱经亡失,此印出诸煨烬,完好如故,有呵护之者。”

      玉印经历劫难后,为妥善保存,官府改庋于县库中。著名学者阮元任山东学政时,皆曾于库中目验原印,其《小沧浪笔谈》卷三记云:“泰安县库有玉印黝然,方三寸七分,高三寸馀。无钮,为碧霞元君印。阳文‘天仙照鉴’四篆字,形色古朴,实为宋以前物。”嘉庆五年(1800)诗人陈文述登泰山时,亦曾诣库鉴赏,其有感于碧霞玺印这段传奇经历,为赋《天仙照鉴玉印歌》:

      鬼神守护蛟龙镇,琼云夜冷燕支晕。仙阙双衔玉女碑,神霄争捧天仙印。天仙当日礼昆仑,羽帔云冠第一人。不向鼎湖随法驾,黄花古洞坐修真。功成身跻群仙位,此印何年出天赐?仙心如月照人间,先天篆出清虚字。六庚符佩太元篇,五岳图珍紫绶悬。应有蛾眉司玉牒,绿章印罢夜朝天。劫火昆冈焚不得,依然翠夺芙蓉色。试看沉檀宝匣中,一拳分得仙霞碧。乞得朱文玉一方,灵飞珍重夜焚香。眼前岂独仙凡隔,肘后纶金我未黄。

      (《颐道堂诗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504册、页544)

      闺秀联吟

      嘉庆年间,常熟士人蒋因培(字伯生)出任泰安知县,蒋氏长于金石之学,曾携友于岱顶访得秦篆残石,学林传为美谈。去任之时,箧中携有“天仙照鉴” 之印蜕。及归故里,遍示亲友,皆叹为仙界至宝。其中有三位女诗人鉴赏之馀,濡彩笔而赋丽句,与天仙宝印结下一段闺阁诗缘。

      一组唱和诗题为《碧霞元君天仙照鉴印为蒋伯生大令因培赋》。首唱者系席佩兰,字月襟,江苏昭文县(今属常熟)人。翰林院庶吉士孙原湘之妻。工诗善画,有《长真阁集》。与蒋因培唱酬颇多,《集》中有《寄蒋伯生》、《伯生先生伫秋图》等诗,皆志二人交游。其诗为七古长篇:

      一方奇玉桃花色,七十二君夺不得。宛转双螭为护持,天仙长爪曾磨拭。霞帔星冠映黼帷,电辎环卫月軿随。天齐自占瑶妃位,日观宁容玉女窥。灌坛圣德虽殊众,灵风岂入飞熊梦?西海郎君事渺茫,东方巨镇神严重。玉策金缄受自天,龙文凤篆手亲钤。泉淘香井胭脂洁,云护神房锁钥严。亢父知生梁父死,红沫棱棱盖仙旨。捧出云封五色光,稷邱君与崔文子。琅函题罢洞天春,宝露重研紫粉新。授简西池王母使,传书南岳魏夫人。汉家寡妇终投玉,刘娘子印谁收录?惟此天仙一片琼,未容凡手纤尘触。人间偷印赤灵符,熏以芝兰袭绣襦。还防深夜六丁下,来攫真形五岳图。

      席诗从玉印形色写起,转入对玉女神格的追述,“霞帙星冠”、“电辎月軿”,极言玉女装束仪卫之庄严。以下历叙玉女曾入灌坛令姜尚(飞熊)之梦(出《博物志》)等种种异闻。然后揭出此印应是玉女受之天帝,为钤盖仙旨之至宝。最后写此“天仙一片琼”,偶然流布人间,应善加护持,莫为“六丁(火神)”所攫去。

      继唱者为李秀,秀字餐花,系席佩兰之闺友。其诗亦系七古:

      蒋侯生是神仙命,风骨棱棱太山令。归装并无郁林石,印得天仙一方印。捧来五色生云霞,传观欲遍好事家。未须真形图五岳,只此四字驱百邪。嵩山玉玺天雨得,常山璧珪拔树出。此印不传何自来,或曰秦章或宋笔。不如前说一举空,金箧玉策归天公。天孙上承茅土封,采玉于日割白虹。石斧细琢烦丰隆,模云作篆蟠雌龙。日精炯炯贯当中,颜色尚作扶桑红。庚申之岁(乾隆五年)火不戢,秦碑宋龛一时失。神呵鬼护玉一方,化作火中鹊飞出。历劫百亿钤万千,棱角微缺神彩全。沉沉县库閟鱼钥,夜半灵光犹彻天。(郁林石:孙吴陆绩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取石为重。人称其廉,号郁林石。)

      谢诗与王作角度不同,写的别开生面。先叙蒋因培去官归乡,不运郁林石,独携此玉印印文,传观诸家。此下传述此印驱百邪之神异,又对玉印来历加以探讨,认为传印出秦出宋,均不可从,应是天帝颁赐碧霞之珍。最后结以玉印历劫不泯,今虽秘存县库,犹灵光烁烁。

      三唱者为谢翠霞,翠霞字丽仙,系席佩兰之侄妇。其诗为七绝,凡四:敕赐蓬元帝子居,云窗雾阁閟清虚。钤来丹篆桃花色,应寄西瀛一纸书。云雷古篆赤虹蟠,敢作寻常印谱看。封取兰金泥一合,竹王山鬼胆俱寒。秦碑久付祝融收,独许黄神玉箸留。凤尾鹤头齐压倒,不须更数祝温柔。太令前身蒋子通,曾除录事给三宫。宦囊挈取神仙字,绝胜鹅城两袖风。(以上收录《长真阁集》卷六,《江南女性别集初编》本页560—561)

      首篇言玉印为天帝敕赐蓬元(道家称泰山为蓬元)帝子(传玉女为泰山之女)之物;次首言玉印之灵异,能镇鬼伏魅;三首写秦碑焚毁,“黄神(印名,古登山者所佩,以避虎狼)玉箸(篆书名)”独存,篆书风神,压倒凤尾鹤头(笔法之名),更远胜宋初铸印名家祝温柔。末首写蒋因培宦绩如水,金石风流,为世所仰慕。

      同作题咏之闺秀还有曹贞秀,贞秀字墨琴,长洲(今苏州) 人,为文士王芑孙继室。其《写韵轩小稿》中有《泰安蒋令尹因培求题碧霞元君玉印文四首》,诗云:

      天孙一谪岱峰巅,凤懒龙娇不计年。剩有镌琼丹篆在,金碑铜鼓共流传。西牛茫昩证前闻,劫火烧馀阙角文。欲例晋祠征圣母,谁同郢注唱湘君。香税新除典祀崇,珠幡金葆赐琳宫。大圭三尺温凉玉,比似祥符又不同。秘笈曾经上界藏,珍留县库印砂床。蒋侯青抱神仙骨,玉箸萦玉压宦囊。

      (《写韵轩小稿》卷一续增,《江南女性别集初编》本页406)

      曹贞秀四诗撷取众多元君掌故来刻画玉印,首篇言元君主泰山久历岁月,玉印与碧霞宫“金碑”(明万历、天启朝所立铜碑)、“铜鼓”(嘉靖朝所铸铜鼓)共传世间;次篇传述元君出“西牛国”神话及玉印历劫而残之经历;三篇转写当代乾隆帝诏除泰山香税及恩赐玉圭之盛典;末篇则述蒋公携印文还乡之雅事。诸家联唱,流播吟帖,为玉印凭添燃脂芳韵。

      仙令镌碑

      玉印移存县库后,安然经历八十年,不意至道光元年(1821)因“县库火”,再遭回禄之灾。幸及时抢出,有惊无险。为了避免印文被毁,道光八年(1828)三月,时任泰安知县徐宗干将印文镌之碑石,存于岱庙。此举除能保存原印面貌,同时可供四方棰印摹拓,遂其叩求篆印之愿。

      这方玉印碑,除了镌以“泰山玉印文”碑题及“天仙照鉴”篆印外,还缀以徐宗干所撰跋、铭及《玉印考》。跋云:

      山顶碧霞祠旧有玉印,印重九十六两,高二十二分,上有狮纽,连座高四寸八分。」乾隆庚申祠毁于火,移贮县库。道光辛巳,县署灾,复出诸煨烬,终无磨灭,都人士」以为可以辟邪,争钤印焉,久将漫漶不可识,爰摹勒于石,而系以铭。」

      铭文用小篆书刻,其文云:

      有灵在天,无欲则仙;」昭尔善恶,鉴尔蚩妍。」山精木魅不敢前兮,」呼云雨于泰山之巅。」

      碑之左半部,分别用楷书小字与隶书大字书写的两篇“玉印考”:

      右印或以为秦时物,或以为宋真宗时物。《文献通考》云“玉女祠侧有石像,真宗东封易以玉”,此当为大中祥符时赐物,是则与玉像并刊者与。曰」天仙何者?以天神而衮冕像之,曰天尊、曰上帝;以地祇而翟茀像之,曰元君、曰天仙。东方主生,禜是岱岳,固其宜也。今玉像久毁,金石多残缺,而斯印」独存,题名记所谓“铁碑铜鼓烁融为汁,而玉印独完,唯一角少缺”者是也。宰斯土者,递相授焉,当综考图志而为之辨,并识于后,以质博古者。」(以上小字)

      按“照鉴”乃告神之词,非所以为赐也。以意度之,帝无侈陈天书、崇尚策瑞。」其时侍从诸臣必虔,有为“群仙下降东岳见形”之说以献谀者,故御制《谢」天书铭》云“梁父仙闾”,又《广生赞》云“群仙之府”。可知此印必系当时祝告时」所用,用毕仿金绳例瘗于土中,为后人掘地得之耳。正与用金铸宝,曰“天」下同文”,以封石碱,同一张皇夸大之意。若云赐物,则天书降于太山,正当」用“天下同文”金宝赐镇泰山,以示千古盛事,又何必别制一玉印哉?是为」辨。时道光戊子清和月,崇川徐宗干书。」(以上大字)

      徐宗干在《玉印考》对玉印来历提出了新说,认为根据印文上“照鉴”二字,乃是致祭时告神之辞,而非朝廷赐仙之号,故此印应是宋真宗向泰山玉女进呈祝祠时所钤之物,用毕以例埋于土中。后来被人掘得而重现。徐宗干此考举证周密,推进了玉印的研究。

      玉印碑镌成后,嵌于岱庙鲁班殿壁,观览者甚众。清同治时人李天隐《甲戌北游日记》卷下中便记录此碑:“延禧之北一室,祠公输子。墙外刻碧霞宫玉印,印文‘天仙照鉴’。 疑宋真宗物也,重九十六两。原在山上宫内,历遭回禄未毁,今存县库。”

      不过玉印碑也未躲过沧桑之劫,民国时岱庙道院改造,碑遭毁弃,仅存残段,后移嵌于岱庙汉柏院东墙南首上。今残碑高约100厘米,宽56厘米:上半部右角残毁,直角边长各50厘米;下半部左角残毁,直角边长各约15厘米。印文仅存一角,而铭文也残失近半,成为憾事!

      所幸的是,此碑初立时,曾被广泛传拓。其中一帧拓片,为著名汉学家、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研究员范华(Patrice Fava)所收藏。2009年春,范华先生来泰参加“东岳论坛”时,向与会者展示此拓本。佚失百年的玉印文遂现原貌,为日后复原此碑提供了重要依据。

      仙篆重辉

      清末民初,泰安政局丕变,玉印被移出县库,改交道士奉庋于岱庙。民国三年(1914)袁克文登岱,即见之庙中。后经道士递相传承,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归泰山古物保管委员会,今藏泰安市博物馆。今见之印通高6.9厘米,印面边长11.6×11.6厘米,方钮,印面阳文篆刻“天仙照鉴”(《泰山大全》页763)。元君宝印历经千年劫波之后,完好保存,诚为泰山文物之幸事。

      另外一些与玉印相关的古物,也陆续重现世间。如网上发布一方铸有“天仙照鉴”印文的铜砚。其上共有两方印鉴,其一即元君印。下有“樵江”款识。按光绪时人曾耀南号樵江,广东茂名(今高州市)人,光绪进士,历任驻美国、日、秘鲁使馆参赞。据此推测铜砚应是清末之物。另在辽宁中正拍卖有限公司“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展出一幅玉印书轴。轴高59、宽36cm,上端为“天仙照鉴”印文,下面系民国十九年(1930)一月五日天津高崇祐所录跋文。高崇祐清末时任谘议局联合会审查员,民国初任张北县知事,可知此轴乃出民初高氏旧藏。另有网友公布一张旧时墨迹,上题“天仙照鉴”大字行草,无年代款识,但是每字之上均有模糊印章,所钤即泰山玉印文。这些与元君玉印相关文物的出现,足见“天仙照鉴”印影响之巨大。

      而今,“天仙照鉴”又展现在泰山玉之上。由泰安玉之源工艺品有限公司利用泰山所出玉材,汲取碧霞文化元素,精工摹以古玺篆文,制成“玉源堂”牌泰山平安符。使这一方凝聚着泰山灵韵的元君仙印,化身千亿,润泽人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程妍妍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 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 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本网特稿

重磅专题

泰安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