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磊

2014年10月30日 11:32作者:来源:大众网

  在DR早期的预防和治疗中,除了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外,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受到了格外重视。目前对DR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谢异常、病理生理学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方面,这些机制并非孤立的,他们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针对性药物治疗即是在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最终取得满意疗效。因此,针对性药物治疗成为目前研究DR治疗方法的热点。

  2.1 西药

  第三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将DR分为非增殖期,增殖前期和增殖期,根据不同时期发病机制,西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治疗。

  2.1.1生长素类抑制剂

  生长抑素是生长激素释放的抑制因子,其可抑制多种细胞的生长,研究证实,在增殖性DR中扮演重要作用的局部视网膜血管生长因子有VECF、IGF-1及PDGF。VEGF 在正常的视网膜组织中呈低表达,但是增生期 DR 和非增生期 DR 中 VEGF 的表达均增加[6],八肽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octreotide,SMSZ1-995,简称SMS),对人体多种内分泌激素有很强抑制作用,Hyer等使用SMS治疗DR,发现该药物可以减少GH分泌,降低TGF-1水平,对DR具有很好疗效,具有很好临床应用前景。国内许昌林等应用贝伐单抗(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抑制VEGF的生物活性而达到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等DR的进展,取得很好疗效,目前,Bevacizumab在DR治疗中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目前已经批准上市用于玻璃体腔注射,具有明显治疗作用显现很好临床应用前景。

  2.1.2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

  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是蛋白质和脂类经非酶糖基化后生成的含多种结构分子的混合物,阻断AGEs的致病途径有望成为改善DR的新途径。氨基胍(Aminoguanidin AG)是一种最常用的抑制AGEs形成的有效药物,0PB-9195是一种四氢噻唑衍生物,研究表明,其可以剂量依赖方式在动物体内起到抑制Maillaid反应和交联物沉积作用。Am inoguan idine 和pyridoxam ine能够抑制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或对多数糖尿病并发症有效,目前处于开发之中。另外通过利用可溶性AGE受体以及抗RAGE受体阻断AGEs、RAGE的结合效应对DR的预防和治疗都有重要作用,也为治疗DR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2.1.3蛋白酶C(PKC)抑制剂

  高血糖导致高级糖基化终产物(AGE)产生,并引起甘油二酯(DAG)升高,使PKC-β的激活和VEGF过表达。因此,PKC-β的激活可导致毛细血管的渗透及新生血管的形成,这些作用可以被PKC-β阻滞剂所阻滞。研究发现从而改善视网膜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及视网膜毛细血管微结构。PKC412为一蛋白酶C抑制剂,口服PKC412对治疗DR黄斑水肿疗效显著。

  2.1.4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醛糖还原酶(AR)是聚醇通路的关键限速酶,能诱发糖尿病的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神经病变、肾脏病变等。动物实验亦表明,抑制醛糖还原酶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聚醇代谢通路异常,从而达到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目的。目前tolrestat、ponalrestat、zenarestat、epalrestat sorbinil、zopolrestat、symmetristat、ADN138 8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在进行临床评价,

  2.1.5抗血小板凝集抑制剂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加速DR的发展。近年来在研究的抗血小板凝集抑制剂有阿司匹林、双密达莫和噻氯匹啶等,但由于副作用大,临床应用较少。

  除了以上几类针对性药物外,研究证明,组胺受体拮抗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以及抗氧化剂等在治疗DR时也显现出疗效。

  2.2中医药

  DR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R疗效显著,备受关注。辨证分型论治是中医药治疗DR的最主要方式,专方专治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应用颇多。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利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将病症分为气阴两虚型和阴虚络阻型,分别拟十全大补汤和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或将其分为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及阴阳两虚型对症治疗,也有医家将其分为肝肾两虚型、脾胃气虚型、阴虚热盛型及阴阳两虚4型,利用中药复方化裁治疗。除了中药复方外,中药制剂在治疗DR上也显现出了独特疗效,如知柏地黄丸、通脉眼明胶囊、和血明目片、复方丹参滴丸[14]等。此外,从动物模型病理检查及临床实践中证实了中医针灸治疗具有降血糖、血脂、血压、改善血流变及眼部循环等作用,其操作简单,副作用小,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应用广泛,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经过从近年来众多成功的例子来看,中医药治疗DR确有优势。目前对中药治疗DR的作用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加大力度,从基因、分子水平深入研究,使中医药在治疗DR上更加科学化、有效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辉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