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8-8582000

通讯员qq群:4037662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首页泰安新闻

始建于明朝 泰安肥城五埠村60处老房子还有人住

2014-06-17 15:23:00 作者:  来源:齐鲁晚报
肥城市孙伯镇西北群山中,有一座石头村庄——五埠村,历史上曾有一村分二州(东平州、泰安州)的说法。据泰安县志记载,五埠村建于洪武十四年,传说明朝大将赵豪曾在此剿匪。村子依山而建、高矮错落有致,仍然保持着几百年前的古代民居,深巷、大院、高屋等具有北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肥城市孙伯镇西北群山中,有一座石头村庄——五埠村,历史上曾有一村分二州(东平州、泰安州)的说法。据泰安县志记载,五埠村建于洪武十四年,传说明朝大将赵豪曾在此剿匪。村子依山而建、高矮错落有致,仍然保持着几百年前的古代民居,深巷、大院、高屋等具有北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五埠村建于明朝 房子都是石头造

      从孙伯镇向西北行约8公里,穿过一道山坡,就能看到群山环抱中用石头建成的五埠村。

      从村中心路向北,农家院子的院墙、房子都是石头建成。村子北部倚靠山坡而建,越往上地势越高,当地人从北部山坡采来石头,在山脚下借山势建成房子居住。

      据泰安县志记载,五埠村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传说明朝大将赵豪曾在此剿匪,后被贼陷,死于此地,并留下了舍姑峪、藏姑洞、杀姑顶及赵豪墓等遗迹。村民介绍,村里曾流传过大将剿匪的故事,但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留下的遗址遗迹已不好找了。“南边山上有山洞,抗日战争时有人在里面藏过,很多年不用早就废弃了。”五埠村党支部书记赵同军说。

      60岁的村民李明奎,平时除了种地,农闲时还养蜜蜂赚钱补贴家用。他家住在村北一套老房子里,30多年前曾翻修过,但仍保留了老屋的原貌。“房子是100多年前,我爷爷用粮食跟别人换来的,那时房子就有几百年的时间了。”李明奎说,老房子冬暖夏凉挺舒服。

      五埠村的石头房子虽经几百年沧桑,多数仍完整保持原有的建筑格局。打开一家院子的木门,向北有一条四五十米的深巷,由于长时间没人居住,巷子里长了不少野草,两边分布着四五处小院。“以前家里孩子多,儿子结婚后都从家里搬出来住。”五埠村村主任李玉金说,老人把孩子们的新家集中建在一起,时间长了就形成一个大家族,相互之间有个照应。“这样每家都有两道院门,比自己单住安全也热闹。”

      与北方传统房屋灰瓦覆顶不同的是,五埠村里的房子房顶用四五厘米厚的石板搭成。“这周围就是不缺石头,石板也很容易做,除了房梁是木头,其余部分全部用石头建成。”李明奎自己翻修房子时,只换过房门,房梁、石板多数都没变。

      “房子建设时,原料全部是石头,也没用任何辅助的凝固材料。巷子里一道道拱门都用石块挤在一起的,缝隙用小石片垫上,设计非常精巧,现在不用混凝土可做不到。”李玉金说。

      60多处老房仍在用 每户门前有石磨

      据了解,五埠村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居民858人,400多处房子中一半是早年间留下来的老房子,现仍有六十多处老院子可以正常居住。

      在李玉金的引导下,记者走进了一“大户人家”的院子,院主人已经搬到村西新建了房子,老房子被闲置下来。

      院子整体不是很大,走进房子先看到的是高近五米的正房,坐北朝南,木门紧锁,左侧有一方形窗子。正房下半部分是随地势挖空的部分,一人多高,用来贮存粮食存放杂物,被当地人称为“地屋子”。村里老人说,以前小孩子比较多,房里住不下了,下面一层也可以住人。

      正房房门两侧,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石刻楹联,上边雕有修饰花纹。“村里只有比较有钱的人家,才做这样的装饰,都是石匠一下下刻出来的,普通家庭都没有这种条件。”李玉金说。

      正房右侧,是用石头建的柴房,门口堆满了柴草,院子西侧摆着已经拆开的石磨。“当年家家户户都有石磨,一家人的伙食全靠它。”老人说,后来有了电磨,费时费力的石磨逐渐被人“抛弃”,磨盘也被拆解。

      五埠村北、东、南三面环山,山海拔都不高,最高的约300米,村名也是根据周围的山头取的。“村后从西到东有五个小山头,跟村长紧挨着,老一辈的人说,村民在这里定居后,就用‘五埠岭’作村名,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五埠村。”李玉金说。

      “石簸箕”分两州 东平“一步”到泰安

      村里有段有名的石条路,铺路的石条都是用不规则的方形组成,形似家里用的簸箕,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石簸箕”。石路从南向北,一直通到山上,曾经是村里的主要道路,也是通往其他地方的交通要道。

      历史上,五埠村曾有一村分二州的说法,“石簸箕”路就是两个州的分界线。村子位于泰安州和东平州的交界处,路西侧属于东平州,东侧为泰安州的地界,村民被分到两个州,却同属于五埠村。村里也传下来的不少与“石簸箕”有关的故事,“老邱去泰安”的故事流传最广。

      村中“石簸箕”西侧,有一家人姓邱,如今房子早已荒废多年,部分院墙已经倒塌。有一天清早,老邱跟妻子说“我今天要去泰安(州)办事,你给我准备点儿干粮。”妻子赶紧给老邱烙好了大饼,等着他吃饭出发。

      老邱把妻子准备的饼吃光后,一直坐在床上,不见出门。早上八点钟的时候,妻子忍不住催老邱动身,结果老邱从床西头转身靠在床东头,跟妻子说“我到了”,让人哭笑不得。

      村民说,老邱跟妻子开玩笑的笑话在村里流传了上百年,是“一村分二州”的佐证。

      曾是陆房战役后方医院 村民砌墙藏伤员

      据了解,1939年5月,著名的陆房战役在距离五埠村不远的陆房乡打响。日伪军在炮火掩护下全线发起进攻,八路军被围部队沉着应战,打退日伪军多次冲击。八路军被围部队利用夜暗,分路艰难突围,顺利地突出了日伪军包围圈,抗日力量得到转移。

      陆房战役中,日伪军伤亡1300余人,八路军伤亡的200余人被转移至后方医院,五埠村就是其中之一。村里老人介绍,当时条件有限,并没有设施完备的医院,伤病员被带进村后,分散住进农户家,“部队有医护人员给伤员治疗,平时生活照料就由各家负责,多数家里都照顾过伤员。”86岁的李明钢老人回忆说。

      “村子附近的山上有鬼子的炮楼,经常有敌人到家里搜查八路军伤员。”村民说,为了保护伤员,他们就在房子里新砌一道石墙,留出半间屋的空间,专门给伤员住。“敌人到屋里搜查并不仔细,没找到伤员就不再查了。”

      打算发展旅游 让古村活起来

      在不少废弃的老房子里,存着一些农耕工具,还有村民冬天用于捂热棉被的编筐,当地人称之为“火烘子”。编筐分两层,中空部分放火盆,外层放上被子,“冬天被子放在上面一会儿就能暖热了,铺上床很舒服。”村民说。个别院子里,石磨、石板组成的水池还比较完整,村里公用的石碾都能用。

      村中心位置,还保留着一处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纪念毛主席的主席台,底座和墙体也是用石头砌成。“这样的主席台已经不多见,孙伯镇仅有两处保存比较完整的。”孙伯镇工作人员说,村里有演戏、说书、放电影等集体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据介绍,村里的旧房子多数已经没人居住,不少已经破损坍塌。旧房址石头拆起来不方便,年轻人都到村西盖新房。“孩子们喜欢亮堂的大地方,老房子采光不好,都不愿意在这儿住。”村民说,目前住在旧房子里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五埠村历史文化悠久,古村落原貌保持较为完整,旅游潜力大,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赵同军书记说,平时有不少拍客到村里采风,拍老房子和村民的生活。今后,他们会朝着旅游方向发展,让更多游客走进五埠,给古村落的发展带来新希望。

初审编辑:陶云江
责任编辑:聂艳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 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 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本网特稿

重磅专题

泰安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