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气象站屹立岱顶82载 观天测雨诉说风云变幻

2018-06-14 09:3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继泽

泰山气象站

  记者 李继泽

  在泰山之巅,那“金丸腾跃云天赤”和波涛万顷的云海美景,除此之外,还有一座由青瓦巨石砌成的建筑群落一一泰山气象站,它与玉皇顶相望,成为了岱顶一大建筑景观。据了解,这处建筑已经矗立在这里82年,历经风雨依旧稳固,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为气象工作者在这里夜以继日观云测天提供场所。

泰山气象站正门

  泰山气象站站长国兆新是新中国成立后泰山气象站的第十任站长,在泰山上已经工作多年。国兆新告诉记者,泰山气象站的前身是泰山测候所。“1931年春,国际气象组织第二次国际极年委员会会长、丹麦气象局局长考尔博士致函气象研究所,邀请我国参加第二次极年观测。为参加这次观测,中国气象界泰斗竺可桢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经费购置气象仪器、设备,又请国民政府借泰山玉皇顶道观建起了泰山测候所。”国兆新介绍,1932年8月1日,泰山测候所正式开始观测,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气象资料,在世界气象组织的大家庭里,第一次读到了来自中国的信息。

  “当时的泰山测候所设立在玉皇顶道观,室内设备就放置在玉皇顶东厢仰云亭内,百叶箱放置在玉皇顶门前,竺可桢则是测候所的第一任所长。”据了解,1933年8月31日第二届国际极年观测期满后,竺可桢到泰山考察,最后决定在日观峰建设房屋作为气象台使用。1935年底,泰山气象台主体建设完工,1936年元旦我国第一个永久性高山气象站落成并投入使用,并改称为“国立中央研究院日观峰气象台”。1936年6月,日照台等附属设施全部建成,日观峰气象台竣工。

气象观测设备

  “日观峰气象台奠基碑文由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题写,台名则由当时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邵元冲题写。”国兆新介绍,当时的《气象杂志》称其为“亚洲地势最高、设备最齐全”的高山气象台,代表了当时我国高山气象观测的最高水平。日观峰气象台建成之初,除了安装常规气象观测仪器外,还安装了日光辐射仪、紫外光仪、热力风速仪、直通山下的长途电话、发报机等各种先进设备,成为新设备较多、观测项目较为齐全的高山气象台站。

在气象站远观玉皇顶

俯瞰泰城

  站在日观峰,看着头顶的蓝天白云,国兆新说,泰山气象站能有今天的成果,离不开一开始的气象工作者们的努力。“日观峰气象站建设在战争年代,但以首任日观峰气象台主任程纯枢先生为代表的11位泰山气象工作者,以‘未奉训令,即炮火临门,亦不敢擅自行动也’的的责任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积累了5年零4个月宝贵的高山气象观测资料,并为抗击日寇提供了大量的航空气象观测资料。”

石头建筑见证了历史

  据介绍,1937年12月,日寇飞机轰炸泰城,导致多人死伤。当时的气象工作者程纯枢、王履新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依旧坚守在岗位上,进行气象观测,直到12月25日,观测记录才终止。1937年12月28日,程纯枢、王履新把气象观测的仪器掩埋后才撤离泰山。但这个时候,南下的火车、汽车都已经不通,他们徒步南行80多公里到达兖州才坐上火车。

蔡元培题字

  “抗美援朝期间,十分需要气象情报资料,但当时高空气象站很少。考虑到泰山位置的重要,1953年10月1日,华东军区在日观峰气象台原址重建了气象站,至此,又掀开了泰山气象事业发展新的一页。”国兆新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泰山气象工作者坚守在泰山之巅,不畏风雨雷电、严冬酷暑,开展气象观测业务。为此,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历时一年时间,拍摄了新闻纪录片《风云前哨》,真实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泰山气象站工作者的群体形象。

  大众网记者注意到,位于日观峰的泰山气象站周围并没有任何遮挡物,可以说是独自屹立于一处山峰之上,但经历了80多年的风吹雨打,房屋依旧稳固。国兆新告诉记者,泰山气象站所在的位置海拔1534米,仅比泰山最高峰玉皇顶低了11米。而建筑之所以能够至今都保持着原貌,归功于当时设计和建设者们的智慧。

  1936年6月的《气象杂志》曾这样描述日观峰气象台:“该台四围墙壁均用花岗岩砌成,厚约二尺许,堪御山顶强风……该台高出海平面五千零五十九英尺,实为东亚洲唯一高山气象台。”这篇报道,恰好写出了当时建设的日观峰气象台建设的一些特点。国兆新说,气象台的设计者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先驱,中山陵、中山纪念堂的设计师之一刘福泰。设计之初,刘福泰就考虑到了泰山独特的地质和气候特点,外墙使用了糯米和石灰混合而成的泥浆,这样砌成的墙体更加坚固。此外,考虑到山顶风大,墙体设计成从下往上慢慢变窄的形状,下部墙体厚度达60厘米,上部较窄为40厘米,这样的设计,可以说是让建筑更加稳固。

  泰山气象站作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其位置优越,外在形象对泰山景区也有着重要影响。国兆新表示,八十多年来,泰山气象站也有过翻新修补,但因为建筑稳固,并没有进行过大修,只是整修更换破旧瓦片、门窗改造等,一直保持着原貌。气象工作者们也一代代坚守在这处建筑中,植根岱顶,观云测天。

初审编辑:栾晓磊

责任编辑:赵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联系
我们
  • 泰安官方微信

  • 泰安官方微博

  • 泰安24小时

频道联系人:栾老师

商业、内容合作:0538-5051000

投稿邮箱 :taiandzwww@163.com 合作邮箱:33620666@qq.com

微博:泰安大众网 微信号:taiandzwww

地址:泰安市环山路77号大众网泰安频道 邮编:271000